儿歌与托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机幼 潘海燕)
(2012-05-24 19:43:51)
标签:
育儿 |
分类: 优秀论文 |
内容概要:儿歌富有音乐的节奏美朗朗上口,宜记宜诵并且使之与日常生活和游戏相结合极易产生整合作用。由于游戏富有规则又是儿童最乐于接受的行为方式,将与儿歌想结合能使幼儿在念念、做做、玩玩中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培养独立生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儿歌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确实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未来独立生活并立足与社会的基础,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人后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终生受其累”。
因此,重视并努力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科学的实践已经证明2——3岁幼儿期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注重这一时期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为他们将来顺利进入小班生活的重要一步,据观察目前2——3岁幼儿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生活习惯问题:午餐时挑食、自由走动;餐后不擦嘴;没有洗手的习惯;午睡要成人哄、抱;睡前不解小便;玩具随意乱扔;排队时争抢站位;走楼梯争先恐后等。经过教师对规则的强调和指导短期的效果较好,但是过后幼儿马上又忘了,虽然这与目前孩子独立意识强,家庭、社会、环境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但直接因素来自幼儿心理、思维,这主要因为这一时期幼儿人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常常需要具体形象的事物和动作的反复来帮助思维,当教师的原形动作消失后,幼儿又找不到其他可取代的参照物,他的思维和动作出现了分离对习惯的形成产生了阻碍。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解决幼儿产生的问题呢?幼儿发展过程中语言、动作、思维是一个整体。如何抓住这个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我们试图通过儿歌的教育功能,培养托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儿歌的收集、改编、创编和确定
首先,我们对幼儿生活习惯原有的基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情况如下:
独立进餐不挑食 |
主动正确洗手 |
餐后主动擦醉 |
午睡前主动解小便 |
能独立午睡 |
在指令下有序排队 |
玩具玩过帮助收拾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8 |
32% |
4 |
16% |
12 |
48% |
11 |
44% |
10 |
40% |
7 |
28% |
5 |
20% |
我们发现幼儿生活习惯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幼儿年龄特带内和发展水平,我们将培养的生活习惯分为:生活自理能力类和文明,良好行为习惯两大类。
在实践中我们确定一日生活中需要儿歌配合教育的环节,着手儿歌的收集、改编、创编。儿歌内容既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要有教育功能。2-3岁是幼儿词汇量迅速增长的时期,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简单句使用达90%,多以四词句出现,个别还出现五词句,六词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们选择的儿歌以每句3-6个字,4-5句为主。用词生动、形象通俗尽量口语化,语言上注意压韵,用词尽可能避开幼儿发音困难的舌尖音。注意双声叠字的运用,加强儿歌的节奏是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在照顾幼儿接受水平的同时,又要考虑幼儿不断丰富词汇的要求和教育的需要,把声音在儿歌中反映出来,也使用一些象声词。使形象鲜明生动,读起来更富有趣味。我们查阅了有关书籍和资料,确定了十几首儿歌作为教育内容。如:洗手歌、小猫亲宝宝、吃饭喽、睡前要小便、天天午睡身体好、玩具玩具我爱你等等。
二、采取多种辅助手段,使幼儿依儿歌内容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日常生活有许多是每日例行的活动如:入厕、休息、饮食,他们犹如一个框架,幼儿一天的生活是围绕着这个框架组织起来的。这些环节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发现幼儿洗手时不能正确的经验将指导幼儿正确的行为切印象特别深刻,于是我们选取了一个动作依据儿歌的“洗手歌”“打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擦擦香香皂……”并绘制了配合儿歌的洗手流程图贴在盥洗室洗手池上,将教育活动放在盥洗室内进行。幼儿和教师一边洗手一边念儿歌,使幼儿在看看、做做、念念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使幼儿充分将儿歌与环境,行为产生联系,从而促进良好生活行为的发展。
2、儿歌为主线,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在边念边做的情景中培养良好习惯。
维果斯基认为“规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因为这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将规则寓于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或者说自发地接受熏陶和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游戏具有规则性的特点它对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觉性具有重要作用。有序的排队对托班幼儿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我们选取了“开火车”儿歌玩开火车游戏“小小手伸出来/一个一个搭起来/搭成一列小火车……”以形象的儿歌语言指导幼儿游戏。将游戏,儿歌,行为 习惯的培养融于一体,是幼儿在开心,轻松的气氛下自觉遵守规则。游戏可以经常反复开展达到巩固的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反复的游戏中形成。
1、儿歌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可以重复不受其他条件限制等特点,因此注重随机教育。
根据幼儿生活中随时出现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儿歌和情景。如“幼儿在玩插塑玩具时发生了争抢行为,于是我们两位老师也参加到玩插塑中,并且边玩边念到“你一块,我一块/我不争,我不抢/大家玩,笑哈哈”托班幼儿是极好模仿,于是他们也学着老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和同伴分享玩具。在念念、做做中让幼儿明白自己良好行为习惯对自己及他人的意义。进而一改过去老师反复强调要求,幼儿无动于衷的现象。同时我们也注重儿歌的迁移功能,在分享糖果时我们将改为“你一颗,我一颗/我不争,我不抢/大家吃,笑哈哈。”使儿歌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
2、幼儿园教育的同时,家长也可以而且应当注重运用儿歌的手段密切配合教师,形成合力。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离开家长的配合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能独立进餐不挑食,但在家里却是幼儿前面玩,家长后面追着喂,这个不吃,那个不吃。这时家长可以用幼儿熟悉的儿歌引导例如儿歌“不挑食”念给孩子听,是其回复到幼儿园的情景中,从而改变这一不良习惯。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与这些家长进行沟通,使他们了解到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利,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爱惜粮食的品质。同时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例如乘车、户外游玩等机会参与幼儿 的活动,这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对幼儿生活习惯进行了总结。
独立进餐不挑食 |
主动正确洗手 |
餐后主动擦醉 |
午睡前主动解小便 |
能独立午睡 |
在指令下有序排队 |
玩具玩过帮助收拾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23 |
92% |
21 |
84% |
25 |
100% |
22 |
88% |
24 |
96% |
21 |
84% |
20 |
80% |
我们发现由于儿歌极其理解在孩子习惯形成中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儿歌富有音乐美,朗朗上口,宜记宜诵幼儿在和谐的韵律吸引下和动作相配合,乐此不疲的反复念念、做做经常反复地刺激幼儿大脑皮层,强化记忆达到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现代教育活动理论“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幼儿发展的源泉和中介”经过一年的实践幼儿一日生活应具备的一些良好习惯如:餐前主动正确洗手、餐后擦嘴、独立午睡、收拾玩具……幼儿能由被动的执行指令到主动地行为,这不仅确保一日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且还能使教师从处理幼儿大量的保育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幼儿开展其他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运用儿歌的教育功能,培养托班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它不仅能帮助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为托班孩子顺利进入小班甚至使他们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生活、学习基础。
参考书目
1、陈帼眉著
2、华爱华著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