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清幼教
德清幼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93
  • 关注人气: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注重细节   优化一日过渡环节

(2012-04-20 13:20:36)
标签:

育儿

分类: 优秀案例

注重细节   优化一日过渡环节

德清县中心幼儿园   杨晓燕

什么是幼儿园的过渡环节?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当中,幼儿除学习与活动之外的其他衔接与转换时间。笼统的说是指一个活动和另一个活动衔接的中间阶段。如:晨间入园、喝水入厕前后、午饭午睡前后等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为过渡环节。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因此,过渡环节已成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的教育契机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过渡环节中消极等待的现象比较多,从而导致吵闹、打架的,扯嗓子喊的,自由散漫的,离开座位走动的等等,针对如何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幼儿一日活动的寻常时刻……

一、情景描述

场景一:晨间锻炼后器械的收拾与整理

晨间锻炼结束了,“今天我们就练习到这里,下次再来练练这个本领吧。”老师的话语刚落,宝宝、露露、源源几个小朋友就很快的将塑料圈在我脚边一放,朝教室门跑去,其他小朋友也一咕脑儿的拿着圈圈朝我拥了过来,争先恐后的将手中的塑料圈塞到我手上,我见状,立马喊住了前面三个小朋友的行为,并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坐到走廊上,示意他们一个一个的拿过来放好,轮到章飞扬、青青时,他们正躺在走廊上玩耍呢,后面的乐乐边说:“章飞扬,快点到老师那里去放呀。”边将他拉起来,于是他慢慢的起来,慢慢的走过来,将塑料圈放在了我的手上。 接下来乐乐他们也全都放了过来。

场景二:盥洗与喝豆浆前

整理收拾完器械,我让小朋友们排着队伍进教室,要求先将自己的座位放到桌子下面,然后再去解小便、洗手,最后再拿杯子坐到座位上。进教室后,动作快的如:宝宝、露露早就解完小便拿好杯子在座位上等了,一会儿杯子这里敲下,一会儿拿着它跑到其他组上看看、说说;而动作慢的几个幼儿还在搬自己的小椅子,在老师的催促下进盥洗室小便洗手去了,这时,突然听见了哭声,只见尧尧一手拉着未穿上的裤子,一手在擦眼泪,她看见我,马上走过来告状:“老师,小语打我。”其他几个女孩子也纷纷挤过来说小语打人的情况,于是,我将她们两人带到了教室,问小语,“为什么打人?”在我的追问下,她说:“我不喜欢她,她上厕所太慢了,我要小便。”经过了解,我对他们说,大家都是好朋友,上厕所时我们要学会等一等,等上面小朋友解完下来了,我们再上去,小朋友解小便慢的,我们可以提醒她,叫她快些,不能用打人来解决,这个方法小朋友和老师都不喜欢的。还有,小朋友解小便也要快一些,后面还有人在等的。

场景三:喝豆浆与集中活动前

喝豆浆时间,老师刚开始洒了一半,前面快的小朋友就已经吃完了,自己搬着小椅子来到线上,又开始吵闹起来,只见淼淼插着腰对着齐齐喊“没有的,没有的!”,潇潇在喊“嘀嘀嘀……”又见飞扬“扒拉扒拉小魔仙……”叶叶在跳来跳去跳,雨轩把手放进杯子里面等等,见此情景,我只有扯着嗓子向孩子们提要求安静下来,一边继续给接下来的小朋友洒豆浆,并做课前准备工作。

二、案例分析

(场景一):早上晨间锻炼结束后,在整理器械时,老师们通常会采用语言催促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把手中的器具交回给老师,为了使活动井然有序,还会让幼儿轮着一个接一个的摆放器具,待收拾完,大家一起排队进活动室。这种方式常会出现的情况,如:动作快的孩子马上就完成了,就会自然的做接下来的环节。就出现了场景一中,宝宝、露露、源源小朋友把圈放下后马上进入活动的情况;大部分幼儿会听从老师的要求,纷纷将手中的圈交还老师,这里常常会导致老师有些应接不暇,变成了老师承重的负担;动作慢的幼儿如飞扬和青青,轮到他们时,等待的时间有些久了,注意力就不集中了,于是出现了两人躺在走廊上玩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在这里,老师采用集体回班的形式,在整理、排队上势必会花一些时间,这导致了孩子们的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

(场景二):晨间锻炼结束后,进入活动室,接下来就是盥洗时间了,小朋友在这环节时,解小便的解小便,洗手的洗手,搬椅子的搬椅子,聊天的聊天,走动的走动,到处充斥着孩子们的吵闹声,老师则会扯着大嗓门说话提要求,示意他们有序进行,安静下来,这些混乱的局面每天都会发生。幼儿园的盥洗室通常都比较小,当幼儿较多时,空间就比较拥挤了,而幼儿又容易焦急,于是就出现了“小语打人的事件”。小语并不是故意的,是因为她在下面等的太久了,自己等不及了,最后用打人的方式来让解小便的小朋友动作加快些。

(场景三):早晨晨间活动结束后,是喝豆浆的生活环节,在这环节衔接的十分钟时间里,老师会很忙,忙着组织孩子入厕、洗手吃点心,还要提前为集体活动作积极的准备,有时忙的无暇顾及孩子,为了不让孩子乱起来,往往高控孩子,让孩子喝完豆浆后在椅子上坐着等待,无事可做的等待造成的结果就是吵、闹、打。

三、案例反思与建议

以上所例的几个小案例都是我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过渡环节时的小片段。我经过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追求整齐划一,时间浪费明显 

场景一中采用集体性组织形式,集体回班的组织形式出现队伍长,等候时间长,盥洗室拥挤、吵闹等直接反应,我在考虑是否可以尝试小组式的组织形式,让一半孩子先进入活动室,入厕解小便、洗手,盥洗室人少了,喧闹声小了,幼儿的等候就少了一份焦躁,孩子在有序的环境里获得了一份安宁和自我满足的心理空间;另一半则留下来帮配班老师整理器具,等他们整理完回教室入厕时,前一半的幼儿基本已完成这一环节,避免了盥洗室拥挤的现象,同时,后一半的幼儿也能快速的解完小便。我觉得这样做不仅能改变拥挤、混乱的局面,让整个过渡环节变的宽松、有秩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盥洗情况之外,也培养了幼儿收拾整理器具的习惯。

(二)消极控制,顾此失彼,催促声不断

场景三中的过渡环节,孩子们都是处在被动的状态,在喝完豆浆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被动的等待着老师的安排,无意义的等待过程使孩子们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在老师忙着准备集中活动的教具时,对孩子提要求少,有部分淘气活泼的孩子,就开始在教室里奔来跑去,大喊大叫,小椅子东倒西歪,也有些内向一些的孩子很茫然的坐着……老师考虑到安全需要,往往高控孩子,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等待着集中活动的开展。

我觉得为了凸显幼儿自主性,我们是否可以在班级的一些角落里创设一些专门的区域,让先喝完豆浆的小朋友去选个区域,可以玩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也可以两三个小朋友一起玩,在区域内交流、聊天,也可以去看看阅读绘本,将小朋友临时性的进行小组化自主的活动,这样子,吵闹声小了,打闹也不见了,让等待的过程变的有事可做了,待小朋友基本都完成喝豆浆时,老师可弹些安静的曲子暗示孩子们上课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将手中的东西放回原位,这样自然就过渡到了下一个活动环节。

当然,这样做要注意的一点是,平时要注重常规的培养,等规则意识在一次次的提醒与强化中已经牢记了,孩子们能自主安排这几分钟了,那么可以尝试让他们自主选择。真正体验这有效的几分钟过渡时间。

最后,我想说,生活处处皆教育。过渡环节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我们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过渡环节,同时也要根据教育教学和幼儿发展的目标组织和设计,积极利用这些环节,促进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老师等等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