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有效教研现存的问题与思考

(2012-03-10 20:47:21)
标签:

钟管幼儿园

育儿

分类: 转载

幼儿园有效教研现存的问题与思考

台州市黄岩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黎敏

[摘  要] 随着“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大家开始关注并研究园本教研的有效性问题。当下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仍然存在诸如教研的问题不贴切,教研的方式不匹配,研讨的议题过于涣散等问题。为了避免产生低效、或无效的教研,我们要找“准”问题,研究、解决“真问题”;选“对”方式,使教研的主题、内容与形式相匹配;适“时”调控,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论。

[关键词] 园本教研 提高实效 

 

随着园本教研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大家对园本教研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都不同程度地作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园本教研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教研的问题并不是“真问题”

园本教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当下,多数幼儿园教研的问题确实来源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但不少问题并不是真的问题:即该问题并不是目前本园迫切需要解决且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不是当下本园教师教育教学或专业成长中,普遍感到的困惑或共同关注的问题,且通过本园教研团队的努力,如群策群力、专业引领等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对教研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解读。

例如:体育教研组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小型体育器械的有效价值,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三位开课老师均选用常见的适合该年龄班的材料(如大班长凳、中班椅子、小班丝巾)。可是中、大班老师在教学中把器材的多种玩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对该器材、对该年龄孩子某些动作的锻炼与发展是最适宜、最有效的缺乏细致的分析与思考,而不少教师在研讨过程中也将关注点放在了多种玩法上。

假如活动前大家对研讨的问题稍作分析与思考:小型体育器械的有效价值体现在哪里?是为了探索多种玩法?还是利用器材的特有功能来学习锻炼某项动作技能呢?正确地解读,认清研讨问题的实质,教研就会更有成效。

其实,教研也像教学,研讨的问题不切实际,核心的问题把握不住,即使做得最好一切都是徒劳——教无所得,研无所获。

要想研有所得,就要研得“准”。 “准”就是不走样、不歪曲、不自以为是,而是根据实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想研得“准”,就要找准问题,研究、解决“真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观察、座谈、访谈、问卷、分析等来收集问题、整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置疑、反思来聚集问题、提炼问题。

面对教研的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我们要置疑、反思:

(1)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是教师自身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真实的问题?还是幼儿园布置的任务?

(2)是园内或某学科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普遍感到的困惑,或共同关注的问题,或是某一层次教师教育教学中共存的问题?

(3)该问题是否需要通过专题的研讨来解决?或是通过专题的研讨我们有可能解决该问题吗?

(4)该问题的本质(核心)是什么?如何解读?如何呈现?

问题找准了,教研更具有针对性,就可避免产生低效、或无效的教研。

二、教研的方式与主题、内容等不匹配

当下,不少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中较普遍存在着:或形式单一,如幼儿园的学科教研组专题研讨活动都是以“听课评课,讨论改进”的方式进行的,致使有的教研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渐渐下降。或盲目搬用,即看(听)到某一教研方式较为新颖,不管是否适宜“自己”,也不加取舍,拿来就用,导致有的教研将简单事情复杂化,有的教研成本与效益成反比。

例如:某幼儿园现场教研——视导活动。其教研目的:帮助新教师促进其专业成长。教研方式:二所幼儿园的园系联动教研。研讨程序是观摩教学——执教者教学反思——视导教师点评指导。该园本教研目的明确、方式新颖、程序合理,但活动的效果却不理想,感觉非常的遗憾——“杀鸡用了牛刀且未成正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象与方法的选择不匹配:由二所幼儿园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等骨干教师组成的视导团队,对教龄不到二年的新教师接近原生态的常规课(即新教师教学中常见的通病在其活动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采用了师幼互动的观察评价量表去剖析教学活动。

该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重难点把握不住,也不懂教学如何反思。她需要得到的帮助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规教学的技能,如:如何领会教材的实质,正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各环节如何实施更加有效?教学反思什么?该从哪几方面来谈?等等。

可是,各视导教师却按“师幼互动观察量表”的分工,围绕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点评:如,指向指令5次,环节过渡明确;游戏指令8次,时间不长,频率过高。回应接纳5次,鼓励4次,少了一点。第三环节封闭式提问,应该以开放式提问为好。

这些过于简洁抽象的评析,与会的骨干教师也听得稀里糊涂,新教师她能听懂吗?她能听懂、明白的有多少?果然,导师点评后新教师的表态,真如我们所担心的:她根本没有听懂。

假如,该视导方式与方法用在正确处理教材已不成问题,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与策略的资深教师的教学活动上,效果则会完全不同。也能够真正传达什么是“现场视导”,充分发挥“现场视导”的价值,可极大地避免了“高成本低成效”。

找准问题,关注的是教研的问题是不是具有针对性。选对方式,思考的是教研的形式是不是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问题找准了,方式选错了,同样会导致事倍功半,或“高成本低成效”。

找准问题、确定主题后,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并选择便利于问题解决且适合“自己”的教研方式。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多斟酌:选择的教研形式、策略是否与研讨的主题、内容等相匹配?是否适合参研的对象?这是不是最适宜的选择,有无更便利、更高效的方式可替代?同时,要有“成本意识”,尽可能选择朴实且便利于问题解决的常态方式。

三、研讨的议题散或仿离主题

园本教研始于问题,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

为了让大家在有限的教研时间内把需要研讨的问题说得更清查、研究得更透彻,主持人都会精心预设问题研讨的思路(并在研讨前事先告知参与者)。然而,在组织大家研讨时,常常会出现:不少教师急于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答非所问(如不听指令,或不按指令要求自由表达),或争抢话题(如不等主持人,或发言者讲完,就急于表达),或思路跳越(如主持人请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她却在说接下来要讨论的二、三个问题),或因对题意理解的偏差而表达的内容偏离了主题等等。这样不按思路的研讨,势必影响教研的实效。

例如:“提升教研指导力专题研讨会”特邀上海市教科院徐子煜教授来组织现场磨课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场内外研讨气氛超前的浓厚。然而,由于大家都急于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研讨中答非所问、争抢话题等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现。如,主持人请大家告知“活动的名称是什么?”有的教师,没说出名称且详细告知活动过程的安排;或说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等等。

常见幼儿园教学中,对孩子出现的答非所问、或不听指令急于表达的行为,不少教师总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引导,或极力强调要求孩子听清问题来回答,或再三示意孩子要先举手后发言。为什么在座的不少省一级幼儿园(园本教研示范园)的教研组长也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的现象,在各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中同样存在。

要使园本教研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教研主持人必须要注意适时调控,引导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在组织活动前,主持人自身对研讨的问题要作多方面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并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设问题的对策;在组织讨论、对话互动时,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主持人要能够挖掘其中共性的话题,应关注有潜在价值和解决可能性的问题。

当讨论出现涣散、跑题时,主持人要根据主题的内涵、问题发展解决脉络,适时调整研讨的进程,如将问题再次提出,加以强调和提醒注意;或引导教师换个角度,重新思考,以保证大家对教研问题的关注和全身心的参与。[1]

当出现教师因缺乏发现核心问题的能力,把握不到问题的本质,而导致研讨中大家的发言“议题”过于零散、或空洞,而无法作实质而深入的探讨时,主持人要将散点式的问题加以有机地整合成线索鲜明的议题,并借此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研讨的方向,让大家把研讨的问题说明、谈透。[2]

引导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才能在有限的教研时间里提高教研的实效,使教研活动更具生长性。

参考文献:

[1] 彭兵等.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实施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3)

[2] 吴振东.教学现场指导中专业引领的基本策略.上海托幼.A版,2007,(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