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2012-03-10 20:20:09)
标签:
钟管幼儿园育儿 |
分类: 转载 |
聚焦“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景宁县中心幼儿园 严芳芳
【摘 要】提问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育策略,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幼儿的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问题设计的多样性、层次性并要突出重点。其次在寻求提问策略中,要实行封闭式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通过适当追问来帮助幼儿有效提升;等待幼儿,留给适当的思考空间。最后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
【关 键 词】:集体教学 优质问题 有效提问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实现的。提问是教师直接引导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教师如何在活动前设计优质问题、在活动中营造和谐环境、巧用教学机智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思维与想象,这是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前应反复思考、推敲的重要工作。
一、找准切入点,设计优质问题。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1、问题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年龄决定他们的能力大小、思维方式等,教师提问时就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些特点,这样才能提高提问的精准度。如绘本《彩虹的尽头》教学中,“獾和狐狸在寻找宝贝的路上都遇到了谁?”这个问题就比较适合在小班提问,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如“如果你是獾和狐狸你会怎样去寻找快乐?”“你说说你身边的快乐有哪些?”这两问题就不适合小班,应该适合理解能力较强的大年龄孩子。这就表明,紧扣幼儿年龄特点的提问,才能有效发挥提问的作用。
2、问题设计具有多样性。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适宜性、开放性、启发性等,引发幼儿联想,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在科学活动《报纸的妙用》教学中,我们针对各环节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你们家有报纸吗?”“家里谁看报纸呀?”这就属于封闭认记性问题,比较简单,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也有利于各活动之间顺利自然地过渡;“他们看报纸有什么用呢?”“爸爸妈妈是怎么用旧报纸的?”等,这属于开放性问题,这样的提问能让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还可以促进幼儿思考,引发幼儿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用报纸玩什么游戏呢?”则属于启发性问题,让幼儿在摆弄和交流中不仅拓展了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教师编拟多种问题,可以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参与答题,能调动全体幼儿积极参与互动,也可以避免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问题设计有层次性。
教师应该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有浅入深,循序渐进。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这类问题可以问能力较强的幼儿,这样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所以这类问题比较适合中等能力的幼儿,也可以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些难度不大但经过认真思考能够答出的问题,我们就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身上,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活动《报纸的妙用》问题中,从“你们家里有报纸吗?”→“请说说报纸的名字。” →“家里谁看报纸?” →“看报纸有什么用?”“旧报纸有什么用?”等,这些问题逐一提出,犹如剥笋壳一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掲示活动的中心目标,并可以使每一个不同层次上的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问题设计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
提问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和重点,教师希望通过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有所得。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样的活动《报纸的妙用》中“他们看报纸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在最初设计时是这样提的:“他们为什么要看报纸呀?”两种提法虽然都是引导小朋友说说报纸的作用,但通过比较后,我们发现“他们看报纸有什么用?”的提法比“他们为什么要看报纸?”的提法更具有目标的指向性。小朋友有的说:“爸爸用报纸学知识。”有的说:“爸爸不知道的东西看报纸就知道了。”……,从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效果来比较,前一种提法的确更接近预设目标的要求。
二、寻求提问策略,提高提问质量。
在精心设计提问以后,活动中的提问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借助提问这一有效手段组织活动,促成活动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发幼儿思考,促成幼儿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策略:
1、同时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教师在备课是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充分考虑活动中各环节的提问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封闭式问题对幼儿思维要求较低,其答案一般都是“好或“不好”,幼儿无需思考,常常已包含在问题中,开放式问题以“为什么”为主,可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思考、引发幼儿创造。教师要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所提问题要高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使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但又要让幼儿能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所以说如果教师设计的开放式问题难度过大,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可以借助封闭式问题为幼儿搭建支架,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答题的乐趣。
2、适当追问,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要灵活适用,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幼儿不经意的回答,如果加上教师及时点拨与追问,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如:一次小鸟光顾班级,啄烂班级自然角的水果之后,我没有马上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装很疑惑的样子进行引导:“自然角的水果怎么有那么多缺口啊?”“是啊”孩子们很差异,“会不会是老鼠偷咬的?”“会不会是猫呢?”“还是小鸟?”许多孩子都提出自己的猜测,我没有肯定,而是继续引导追问;“你们觉得他们说得对吗?如果是,我们就去找证据?”于是大家张大眼睛去寻找。很快有人发现了窗台上水果的残留物和小鸟的粪便,顺着窗台找还发现了对面树上有鸟儿在歌唱呢,原来“凶手”是小鸟们啊。回到活动室后,我继续追问孩子:“小鸟要吃我们班的水果怎么办?”很快多多小朋友说:“我们把小鸟喂饱它们就不会来了。”琳琳说:“我们把小鸟打死吧。”朵朵说:“不,我们把门关好,小鸟就飞不进来了。”…… ,孩子们的想法很多,我没有肯定谁的方法好,而是继续提问:“那大家说说,谁的办法好?为什么?”结果当然是多多和朵朵的方法得到更多人的赞同!以后孩子也都非常主动的在窗台外放上些米粒、面包等好吃的让鸟儿们吃,并且离园前记住关好了活动室的门窗。孩子们由外在的观察化为了一种内在动力,从这样一件事看出:教师的引导追问是多么重要!不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幼儿的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
3、学会等待,留给幼儿思考空间。
作为教师,要相信幼儿“能行”,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要学会等待,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以宽容的心态,静静地等待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想,并以亲切的语态、激励的话语充分调动孩子的思维,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相信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
三、创宽松和谐问题环境,促幼儿发展。
营造宽容和谐的问题环境非常重要。《纲要》告诉我们: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样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幼儿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
1、呵护幼儿,走进心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无私、公正地呵护每一个幼儿。以往的教学中过多的“规矩”使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放松,神经绷得紧,导致许多孩子心中有答案而不敢说、有问题却不敢问也怕问。教师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孩子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所以21世纪的幼儿园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不管对与错请蹲下来听一听孩子自己的答案,让我们缩短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充分尊重孩子,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有效调动孩子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善抓契机,引发思考。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有教育,点点滴滴皆教育”。老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创设多样“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思考,调动与激励幼儿在和环境与“问题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有效地学习。
如在畲族“三月三”到来之时,我们适时开展了《魅力畲乡》的主题活动。我们教师和家长带领孩子们走入社会环境,融入浓浓的节日氛围之中,欣赏了其中许多的特色活动,家长带领孩子还拍录了很多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场景,如:在“畲乡菜”大奖赛,畲族农民现场捣米、做糍粑,畲族时装秀、体育秀、民间绝技秀等活动。回到幼儿园,和孩子们“聊起”节日的见闻,“你喜欢节日里哪些有趣的活动?”“什么事让你记忆最深?”“如果你是小导游,你会向客人介绍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是孩子们在没有压力的氛围下,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后按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思进行的交流所得。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中能随机应变,多启用艺术性的提问,尽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回答得更加精彩。
有效提问是教师的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好好掌握这门功课,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从而让孩子在愉悦中获得发展,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
[2]. 张丽 《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 上海教育科研 2003年12月
[3]. 刘彦 《优质提问教学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年
[4].唐淑 《幼儿园课程指导》 新时代出版社 2002年9月
[5].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