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师幼关系的思考

(2012-01-10 21:06:13)
标签:

开发区幼儿园

育儿

分类: 优秀论文

德清县开发区中心幼儿园  陈国芳

 

[内容提要] 随着对师幼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认识的清晰化,“师幼互动”频繁地出现在幼儿园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作者认为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建立真诚、平等的师幼关系;第二策略化地使用批评。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基础是师幼之间的平等,没有平等,关系就不会和谐。另外,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身心处于发展期的幼儿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在活动中难免收到教师批评。所以,和谐师幼儿关系一定不排斥批评,而是能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批评的价值,引导幼儿的发展。

  

[关键字] 师幼互动 和谐  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讨论的目的旨在促进幼儿发展。现状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证实只有在和谐的师幼关系环境中,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例如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整个活动得以进行以及幼儿真正得到发展的前提。正因为师幼关系和谐,双方才能目标一致地全心投入到设计主题、编制主题网络、实地考察、展出作品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能够地在知识的传播者、倾听者、合作者、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的多重角色之间灵活有效地调整,与幼儿之间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对话式的合作关系。据此,反思我们的班级管理,我认为为了促进幼儿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幼关系。如何才能建立真正和谐,而不是“表面一团和气,实际幼儿没有发展”的师幼关系呢?笔者特别重视两点:

一、建立真诚、平等的师幼关系

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真诚与平等,但是这种前提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教师要经过孩子的“考察”才能逐渐接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并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和孩子做朋友的心态介入活动,向孩子学习,借助于适宜的策略深入理解、满足孩子的情感和需求,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

有经验的教师一定能感觉到幼儿很喜欢实习教师,愿意主动亲近,并把自己的小秘密和实习老师分享,原因是实习教师能够主动亲近幼儿。因此,面对初入园、情绪还非常焦虑的孩子们,我便要求自己尽快地记住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背景、爱好,用孩子们所喜欢的、熟悉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还会千方百计的接近他们,和他们耐心交谈。熟悉他们的一些细节,了解他们的小秘密。还记得我班的杭曹炎小朋友,刚入园时从不和周围小朋友交谈,也不敢和老师说话,只会坐在位置上自言自语。如果有人和他说话,他就会缩着小脑袋战战兢兢的说:“今天妈妈会来接我的。”经了解才知道,杭曹炎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长期在外,他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于是我主动和他聊他生活中的事情,“无意”中聆听他“自言自语”,并做出回应。不久,他愿意主动地找我说话了:“老师,昨天奶奶给我买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昨天爷爷带我去超市了”……也愿意和周围的小伙伴交谈了。而且,他爷爷奶奶总会和我说:“杭曹炎经常在家里说:‘陈老师最喜欢我了,我也最喜欢陈老师!’”是啊!也许孩子告诉你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他们来讲就是“大秘密”,是只有值得信任的人才能讲的“心里话”,如果教师能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唠叨”,他们就会逐渐地将你接纳为好朋友!

(二)平等对待、虚心学习

现在的孩子咨询渠道广,学习能力强。有时候,孩子已经非常熟悉的,教师未必都懂,这时,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的向孩子学习。比如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玩扭扭车,可是我怎样扭,扭扭车还是一动不动的停在原地。有几个平时就比较调皮的男孩子就起哄说:“嘻嘻,老师也不会!”这时我灵机一动说:“是啊!老师也跟你们一样,没学过的事都不会,只要好好学,就能学会的!”接着就把玩得最好的高昊飞小朋友叫到旁边一起学,适时的鼓励了其他孩子虚心学习。

(三)对幼儿的教育要顺从于其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

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做朋友,我觉得教师还要顺应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用孩子们特有的语言与他们交谈,用孩子喜欢的模式与他们交谈,从而取得更好的互动效果。

宝宝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那副稚态常令人忍俊不禁,可是集体活动时她总是管不好自己,常常独自走来走去。几次提醒都没有什么效果,我批评了她几句。他马上就用她的小眼睛瞟了我一眼,一副很生气的神情,嘴里还说着:“我不跟你好了!”弄得我哭笑不得,于是就学着她的口气说:“我才不跟你好呢!宝宝的小眼睛斜着看人真难看,我才不喜欢这个宝宝呢!我要跟笑咪咪的宝宝好。”宝宝嘴里虽然还说着:“我不跟你好,但小眼睛已经不瞟人了,于是我有说:“唉!现在的宝宝虽然变好看了,但我还不想跟她好,她上课老是走来走去。这么不讲礼貌的小朋友,我可不喜欢。果然,接下来,宝宝都没有再走开来一步了。由此可见以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自身的行为细节,以身作则

工作中,我经常发现孩子把教师的言行模仿的惟妙惟肖,但模仿的往往是教师的典型性负面行为。为此,可以说孩子的行为是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师幼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和谐师幼关系教师不但时刻要在心里,还要落实到与幼儿相处的每个行为细节中。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表达对幼儿的尊重,与幼儿的平等。例如,当我们不小心碰撞了孩子,或不慎做了错误决定的时候,跟要主动向孩子道歉,让他们感到老师做错了也要改正,和小朋友一样。

二、学会有艺术性的批评,使之变得更加有效

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教师批评幼儿的目的是为了指出幼儿的错误行为,要求让幼儿不再犯错。依据心理学中的认知模式,幼儿首先要接受批评并且理解批评内容,才能将批评内化,从而抑制、消退不当的言行。那么教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完成批评的“三步曲”呢?这不仅需要考虑批评的内容、方式,也需要考虑幼儿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批评是一种否定,没有人喜欢被否定。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权威,被教师批评会极大地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批评的内容、方式、时机,积极发挥批评的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批评的内容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批评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人的批评,如:“你真笨,这点小事情都做错。”一类是针对做事的结果进行批评,如:“你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失败。”一类是针对做事情的过程进行批评,如:“你在这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错误的。”研究指出,针对人的批评会导致幼儿的无助反应,使幼儿怀疑自身能力,在以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降低坚持性,逃避挑战。针对做事情的过程进行批评会使幼儿形成掌握取向的瓜,认为本次失败只是方法用错了,不是自身能力的问题,今后遇到类似任务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愿意接受挑战,并形成富有成效的解决策略。而针对做事情的结果进行批评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混合的,即有的幼儿会形成掌握取向的反应,有的幼儿会形成无助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在批评时应对事不对人,要针对事情的过程。为了达到批评的目的,让幼儿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先要明确应重点针对什么事情进行批评,不可一次批评所有问题,否则会令幼儿无从理解和接受。然后,教师要了解事情经过,判断幼儿是否会同意改正,能够改到什么程度,并向幼儿指明怎样做是正确的。

(二)批评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的效果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面对幼儿犯错误的情况,很多教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呵斥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幼儿的神经类型发育不够完全,他们只能调动全部的防御机制来抵抗大声呵斥这一令人恐惧的刺激,而对教师呵斥的内部无法知觉,更谈不上接受了。所以,教师在批评时应保持冷静,并给幼儿冷静的时间。同时,巧妙地利用非语言效应,营造一种平和的气氛,如教师带着亲切温和的表情蹲下来,用和缓入耳的陈述句和疑问句(不用反问句和祈使句)与幼儿交流,告诉幼儿“你这样做,我很难过”,让幼儿体会到教师和自己是朋友,自己的不良行为让喜欢他的教师感到难过。幼儿一旦体会到教师的情绪,就会乐意倾听教师的分析和建议。二是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理解语言往往具有直观性、表面性,易受非语言情境的暗示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批评时不能说嘲讽的话和反语,更不能一味指责幼儿,而应明确指出怎样做才是对的。三是幼儿的个性特点。如按照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的幼儿易于接受批评,但忘得也快。对这类幼儿,教师应开门见山,但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胆汁质的幼儿容易冲动,比较要强,并常质疑公平。对这类幼儿,教师要等待其心绪平静下来,态度要温和,不能采取高压政策。粘液质的幼儿需要时间“消化”批评,一旦明白,很少重犯错误。对这类幼儿,教师要有耐心。抑郁质的幼儿因其有逃避的特点而表露不多,受批评的几率较低。对这类幼儿,教师要以鼓励为主,批评应委婉、含蓄。

(三)批评的场合不同,效果不同

教师应针对幼儿错误的严重程度以及当前活动的状况来决定是当场批评还是事后批评,针对教育目的来决定是个别批评还是在集体面前批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特点,一旦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教师应及时批评,否则时过境迁,幼儿往往会忘记自己做过的事情,影响教育效果。

阿哲很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打人摔物。教师的批评不但没有任何效果,他还会用“我不上这个幼儿园”“我不喜欢你”来威胁教师。阿哲是家里的小太阳,全家六个大人围着他转,平时总把“宝贝宝贝”挂在嘴上,还称他为家里的老大。阿哲在家里也经常发脾气,他小时候,家长不在意,觉得他可爱、好玩,现在家长意识到了,但毫无办法,只好迁就。过度的溺爱和造就使阿哲养成了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乱发脾气的习惯,这种习惯又因家长不恰当的强化而变得根深蒂固。每周五是玩具分享日。那天,爸爸将阿哲送到幼儿园大门口就走了。阿哲到班里一看到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就想起了分享活动,于是大叫起来,接着他就往外跑,嘴里嚷着“我要回家拿玩具”。实习生徐老师看见了,拉住阿哲劝说道:“爸爸已经走远了,你今天先与别人一起玩,下次再带玩具来分享吧。” 阿哲不肯,大闹起来。徐老师去抱他,他就用脚踢,还用手抠教师的双臂,扯教师的头发。我目睹这一切也去劝阿哲,结果也被他打,但我没向他妥协,而是没事似的将他抱到午睡室里。

我首先对阿哲进行冷处理,以平复其情绪。我把他放到椅子上,说了一句:“你坐着想一想。”接着,我顾自干事,但用眼睛余光观察这个一直以来受人关注的孩子倘若没人理会他怎样。只见他一动不动地盯着我,不哭不闹,一副茫然的神情。也许他对我的沉默很疑惑,正在揣摩我的想法。沉默既能给教师平复情绪和思考的时间,也能给孩子平复情绪的时间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机会。接下来,我着手处理阿哲发脾气的问题。考虑到阿哲是个胆汁质的孩子,如果直接批评他,他很可能会不服气,于是,我拿起一本书,边看边感叹道:“这个小朋友脾气真大,把老师打伤了。”“哎呀呀,真糟糕”。阿哲被我断断续续的话语吸引住了,着急地凑过来问:“怎么啦?”我假装没听见似的不理他,继续看书。阿哲则在一旁认真地观察我的表情。“不好了,老师伤得不轻,医生说要挂盐水,唉!”我叹了口气。这时阿哲已经耐不住了,他急功地摇着我的手:“陈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吧。”看着阿哲企盼的目光,我用缓慢的语调自编了与阿哲发脾气情景相似的故事。阿哲听得很投入,一边听还一边嘀咕:“这个小朋友不好,他打老师,我不喜欢他。”我抓住时机问:“你想做这样的小朋友吗?” 阿哲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使劲摇头。这时,我把阿哲拉进怀里,抚摸着他的双手,温和地说:“刚才,老师为什么把你抱到午睡室?”“因为发脾气,打老师。”“你为什么打老师?”“我想自己回家拿玩具。”“一个小孩子单独走回家可以吗?”“不可以。”“老师知道你很想与小朋友分享玩具,但你可以下次带来,他们也会高兴的。”“我知道了。”“如果你被别人打,你会不会疼?你妈妈会不会难过?”“会的,妈妈说我是他们的宝贝。”“那徐老师也是陈老师的宝贝,你打徐老师,让陈老师很难过。” 阿哲不语,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知错了。针对阿哲的个性特点,我采用诱导的方式和他展开讨论,使阿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期间我的一个眼神、拥抱和抚摸,都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可信赖的环境氛围。最后,我试着与阿哲探讨怎样改正错误。我先肯定阿哲:“你认识到了自己错了,说明你进步了。“然后与他讨论:“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吗?”经过商讨,我们列出了阿哲认可的几种办法:(一)有什么要求要清楚地说出来,不能动手打人;(二)想发脾气的时候先去喝一杯水;(三)发脾气的时候想想陈老师。让他知道下次发脾气时应该怎么做。现在家长和小朋友都反映阿哲变化了,能学着自我控制,发脾气的次数少了。每天放学阿哲都会很高兴地告诉我,“我今天只发了一次脾气”或“我今天没有发脾气”。家长也告诉我,阿哲在家里发脾气的次数少了,会用语言来提醒自己了,如“我要把话说得慢一些”。我也会适时地监督提醒,坚守自己与孩子的约定,对孩子点滴的纠错行为进行表扬等,从而逐渐使孩子从他律转为自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性、爱发脾气的孩子的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巧妙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场合,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引导和批评,并教给孩子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改变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拥有健康的情感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融洽了。

总之,班级管理中良好师幼互动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新的教育观、儿童观的引导下,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师幼关系的影响,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抓住教育的契机,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不断地向理想化教育境界迈进。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9    

2、王晓燕.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儿教育[J]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10                                                           

 3、唐淑 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J]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