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
(2012-01-05 13:28:08)
标签:
育儿 |
分类: 优秀案例 |
————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
产生背景: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自从有了人类,通过劳动和生活,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又通过这些代代相传的知识和经验,在不断改造这个世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怎么代代相传的呢?有的被写进了书本,逐步完善,形成了有序的系统的体系;有的(而且是大量的)则只需在平时生产、生活中通过训练直接传承,可以称之为默会性的知识,它侧重的是能力。两者都非常重要,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和世俗观念下后者常常不被重视。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我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习得默会性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那么,开展生活活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生活活动孩子才会学得更自主,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学习叠被》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天上午第二节课,我组织活动:学叠被子。因为我班当时正在开展“我爱劳动”的主题活动,这是根据主题目标而设置的一个活动。活动之前,我提了一定的要求,并做了示范,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了让每位幼儿都有锻炼的机会,举行了一场“叠被子”比赛,规定谁折叠的又快又好就算赢。比赛开始,吵闹声也由此而生,一个孩子大声地叫了起来:“老师,他踩了我的被子!”另外几个孩子也大声嚷嚷:“老师,他把被子放在了我的床上。”“老师,他把我折好的被子又弄乱了。”“别碰我的被子!”有几个孩子则离开位置到别人手中去抢被子。于是“抢夺被子”大战开始上演。嘿,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中班孩子来说,根本不能谦让别人。对此,我先是好言劝说,再是表扬激励,可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一看手表二十分钟就这样飞走了。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活动开始了,为了让幼儿能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准备了一首儿歌:白被里,朝上边,先叠长边对中间,被头被脚向中折,对折整齐放床边。他们拿着自己的被子,根本没听明白就在那里忙开了,很少有孩子在关注老师的示范。当然,幼儿叠出来的被子真叫一个乱。放学后,我静下来反思这个活动。觉得有两方面的不足。一、这类活动放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以何种形式开展比较妥当?二、如果用儿歌来帮助孩子了解折叠被子方法,怎样的儿歌才能吸引中班孩子?
是啊,如果我把这个活动放在幼儿午睡起床后不是更好么,这样根本无需如此一个个排排坐地组织上课了,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结合孩子生活,在相应的环节中开展,午睡后的场景不就是孩子学叠被子的最佳教育情景么,而且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更自然一些更随意一些。对于中班孩子,儿歌要生动形象有趣,这样才会被吸引,于是我重新修改了儿歌内容:左边抱一抱,右边抱一抱,再来弯弯腰。
第二天,我又组织这个活动,正如我所料,由于抓住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活动显得自然流畅,更没有时间上的浪费,而那首儿歌孩子很容易接受,他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折叠着被子,兴致很高。然而我还来不及得意,却发现好多孩子都不能折叠成功而且也无意想成功。儿歌结束,他们随手一放被子就离开了。
看到这儿,我恍然大悟,其实昨天我也仅仅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只是对表面的内容进行了“对症下药”,光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激发孩子外在的兴趣,而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没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同方式及不同水平,也就是仅仅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孩子的学,因此导致今日活动本质上的“有教无学”。虽这只是一个生活活动,可孩子怎样学叠被子才更有价值?孩子怎样学才能更主动?教师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架才能促使孩子生活能力发展?这需要我更多的思考。
第二步:演示观察,交流讨论。孩子几天的探索后,在幼儿园相互探讨这一话题并让掌握了不同叠被子方法的几名孩子来演示,大家观察讨论哪种叠法最平整最不会松开?哪种最不费力?这是让孩子在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或接纳外界信息的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知道哪种叠法好,而且也体验为什么这种叠法好。因为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知其然”,其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追究“其所以然”。而且这一过程中也是孩子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学习初步的比较事物的方法,这也是默会性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经历。
第三步:观看录像,学习经验。我从网上下载了解放军叔叔是如何叠被子的情景供幼儿集体观看,当幼儿看到被叠的像豆腐一样的被子时都忍不住啧啧称赞。这是帮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经验的过程,也是促使孩子的无意行为转为有意行为的过程。发挥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解放老师,同时也诱发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折叠被子对孩子来说是天天重复的劳动,养成习惯需要孩子的一贯坚持。
开展这次活动,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挖掘了生活活动的多种价值,家园关系更进一步得到发展。
其二:幼儿学习过程得到尊重,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提高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三:把孩子发展作为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来提高,遵循了孩子发展规律。
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很大的启示:
一.要正确看待生活课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的方式,设计教育活动,从而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但是,要让幼儿真正学会叠被子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渗透在一日活动及家庭教育中。因此,在活动设计中,不是单纯依靠一个活动,而且,注意到活动后的指导,关注幼儿是否在日常活动能不能运用,让幼儿在反复的体验中,逐渐形成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课程,其实是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因素,从而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如本案例中通过提供各类支架促使孩子生活中整理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这类教育体现生活的特点,如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
二.生活活动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
现在,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有些家长唯恐照顾不周,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孩子动手,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做事动作慢就急着自己做了,让孩子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孰不知,幼儿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劳动的,较好的生活自理技能会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孩子会有较强的自信心、也会表现得较愉快、较活泼。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到两类孩子:一类是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一类是处处要人照顾的。包括饮食、穿衣等。前者显得乐观自信;后者显得被动退缩。因此,教会幼儿生活活动能力是利其一生的教育。是幼儿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参考文献:
1、徐贤红.新《纲要》新实践.新时代出版社,2003.9-366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