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老师,我不会
(2012-01-05 13:22:55)
标签:
育儿 |
分类: 优秀案例 |
教学案例:老师,我不会
德清县中心幼儿园
背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下成长。因此,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也都不同,而且现在的父母也比较宠爱孩子。刚升入中班的孩子受家里的影响比较大,孩子们普遍依赖性很强,又考虑孩子们入园时有一定的焦虑的情绪,因而刚开始时孩子们遇到不会做时我总是安慰他们,没关系的,不会老师会帮你的,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里。经常碰到一点困难就说:“老师我不会。”随之原本打算自己做的孩子听到了之后也跟着喊:“老师,我不会。”我班里的想想小朋友就老是那样喊。
案例(一)
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我预设了一次画可爱小绵羊的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先在绵羊身上画圈圈毛,然后再添背景画上小花小草。应该来说活动的难度并不大。可让孩子们自己来添画时自己动手的孩子比较少,有的就眼睁睁地看着老师不动手,眼中充满了求助的眼光。突然班上想想小朋友喊了起来:“老师,我不会做,帮帮我吧!”于是那些原本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也跟随着喊了起来:“老师,我也不会。”看到这种情况后,我就跟甜甜说:“想想,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会的,动动看。”看到老师没有帮她,她就大哭起来了,还很伤心。
分析:
每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想想平时就是这样喜欢喊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在这次画小花、小草的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采取了喊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当时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式,用平淡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自己试试看吧。”使其他幼儿觉得老师是不会帮助了,于是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再度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暗示甜甜,遇到困难,“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背景:
绘画活动可以说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无论幼儿绘画能力如何,孩子们都能在纸上进行各自想法的表达。通过孩子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出他们在绘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发展程度。在一次下午的美术活动中,我结合主题内容,组织幼儿进行《快乐的小鱼》绘画。首先让幼儿进行欣赏,然后示范画,主要就是三角形、圆形结合的画法,最后按自己的想象对画面进行添画和涂色。孩子们极有兴趣地坐下来开始进行创作,绘画小鱼。
案例(二):
孩子们安静地在画鱼,我在周围进行巡回指导。我走到了豪豪的身边,只见他低着头,纸上一片空白,我凑近一看发现豪豪正在默默地抽泣,“怎么了,航航?为什么不画呀?”我急忙问道。
豪豪哽咽地说:“我,我不会画。”说完,他哭得更厉害了,连话也说不出来。
“刚才没有看清楚老师是怎么画的吗?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画,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呀,好不不哭了,老师来帮你好吗?”
于是我让他拿纸巾将眼泪擦干并告诉他:“以后遇到困难不能靠哭来解决,你可以请老师或者小朋友来帮助你,你是男子汉,要勇敢,要大胆地去尝试,你不动手去画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了吗?”
接着我一步步地教他如何去画小鱼……慢慢地他的情绪不再紧张,自己开始试着画画。
面对豪豪这样的状况,我首先是安慰他,让他的情绪能够稳定下来。接着就是鼓励他要去大胆的尝试,不要害怕困难,告诉他应该如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不是只知道默默地哭泣。
对于豪豪这个男孩来说,他平时话就比较少,性格内向,不太愿意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情绪的宣泄上有些极端,我曾多次发现当他面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他就哭。有时他不愿去理睬别人,脾气倔强固执。就此现象,我们老师也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通过向家长的了解,得知豪豪在家脾气也不好,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也不够。
我们可以看出豪豪其实是一个极容易退缩、逃避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欠缺,同时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做到:
1、关注幼儿的需要,及时发现问题。
2、进行个别指导,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他们表达表现的机会。
3、当幼儿出现退缩行为时要适当鼓励,给予信心,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
4、利用故事、谈话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表达的教育。
5、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让孩子多做小事情,多运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
措施:
一、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权变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而教学情景又是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其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面对变化的幼儿和突发事件时,要能巧妙地因势利导,要善于随机应变,果断的采取措施,作出适合、稳妥的处理。
首先,教师对教学情景要敏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敏锐的捕捉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细微的变化,不能照本宣科的进行下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到位,措施合理的得当,方式稳妥。第三,教学活动要灵活。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随时注意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力导。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因该正确的引导幼儿,激励幼儿,启发幼儿,而不是牵着幼儿走,强迫幼儿走。
二、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首先,要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不想、不能、不敢活动,任何正确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不只是管理者、指挥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次,师生双方在师幼互动中要保持关注。任何行为如果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第三,教师要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来保证师幼互动的积极有效。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每个孩子由于性格、生长环境等的不同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方法上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激励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活动。
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对孩子来讲,是其将来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现在她来到了幼儿园,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大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不会轻易地说:“我不会!”像想想这样喊原因之一也是孩子缺乏自信心,为了帮助想想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一些种方法:如:积极鼓励与帮助、合理赞许与表扬、等等。
五、做好家园沟通,做到家园共育。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很多家长就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幼儿园的了,其实教育孩子光靠幼儿园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家长依然是孩子教育最主要的影响者。所以,我们应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产生合力,从而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像想想这样的小朋友在家里也时时关注她的变化,如遇到类似情况要及时进行引导,努力做到家园针对同一问题要有一致地教育策略,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