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有效性的体现
(2012-01-04 10:52:57)
标签:
武康幼儿园育儿 |
分类: 教学随笔 |
浅谈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有效性的体现
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时,提出“教师要活”。所谓“活”,就是指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学手段﹑寻找活的教材,培养活幼儿。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师幼互动主要指的是教师与幼儿在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方面双方相互影响的过程。师幼互动的有效和谐与否,关系到整个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如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
一、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曾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一个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对于这个活动,从师幼互动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我觉得有效的师幼互动,应注重以下两点:
1、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故事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老师抓住了这一点,把《好饿的小蛇》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能读懂小蛇肚子变形的原因,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夸张、有趣的故事情节,再加上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更加直观、形象,特别是在活动的开头,老师出现可爱的小蛇,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非常高,一下子就投入到在活动中。
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幼儿,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教师要更好的加以引导,在活动中老师在这点上把握的很好,我记得老师问“小朋友葡萄是什么味道的?许多小朋友都说说酸酸的,甜甜的,这里老师的反应特别快,自然的把孩子的话语过度到酸酸甜甜这个词语中,让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还有……等等,可以看出积极的语言引导将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2、有效的师幼互动需要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和肢体语言。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这样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来引起幼儿充分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高昂情绪。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再加上一些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在活动中老师的肢体语言特别丰富,对开展活动是有很大帮助的,很有效。孩子本身就比较喜欢夸张、生动的形象,教师把握的好的话,会起到很棒的效果。如活动中,老师教幼儿学说: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要是光让幼儿学说的话,可能幼儿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配合肢体语言把孩子的积极性就带动起来了,孩子们说的非常好,个个都边说边做,非常有趣;还有在活动的最后一部分这里,老师让幼儿一起做小蛇扭一扭,一开始老师光说,孩子们就坐着不动,老师一动起来,孩子们马上跟着做,把全班孩子都带动起来了,可惜这里老师做的时间比较短,要是再长一点的话,可能孩子的兴趣会更高,学的会更好!
二、语言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1、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关注到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小花籽在寻找快乐的路上都遇见了谁?”只要是注意倾听的幼儿,这个问题一般都可以回答出来,所以我就请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幼儿来回答;而需要探讨性、发散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会怎样去寻找快乐?”我就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类的问题,如:“你来说说你身边的快乐有哪些?”我则请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在这样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尽量使每一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采用了不同提问方式。
千篇一律的提问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失去新鲜感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有时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新意。如我在设计《小花籽找快乐》中有一个活动环节,要求通过了解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的不同职业,来引导孩子对快乐的理解,进而进一步去体会快乐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太阳快乐吗?太阳的快乐是什么?
问题二:小鸟快乐吗?小鸟为什么快乐?
问题三:蜜蜂、青蛙快乐吗?谁来猜猜蜜蜂、青蛙会遇到什么快乐的事情?
不同的提问,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3、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式提问提升幼儿思维。
单一性的提问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为主,对此,孩子并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使活动枯燥、乏味,压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中,一开始我就问“什么是快乐呢?”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又提出“如果你是小花籽,你会怎样寻找快乐?”并继续追问几个“为什么?”在活动的结尾又提出“来猜猜老师的快乐是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发展其扩散思维的能力。
4、要使提问更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所以不能只是一味的以教师提问,孩子处于被动的回答状态。要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设计一些加强师幼间的互动的提问方式。如在学习故事中的对话环节中,我就和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我来提问孩子答,接着进行换位,孩子提问我来答,在一问一答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和谐,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目标之一:学说故事中的角色对话。通过我们不断的去探究提问的艺术,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让提问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幼儿难免会遇到不解和困难,而这时教师怎样进行鼓励引导、有效的师幼互动呢?是值得我们以后好好探讨的。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掌握师幼互动中的语言艺术,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教学活动也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和幼儿才会共同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
2、《幼儿园全语言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