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机关幼儿园)
(2011-12-12 14:41:22)
标签:
机关幼儿园杂谈 |
分类: 优秀论文 |
“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幼儿社会性发展
德清县机关幼儿园
世界卫生组织在它的宪章中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状态”。随着健康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完善,人的社会性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更不能离开社会而发展。幼儿期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将来能否积极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生活体验和受教育的状况。因此,幼儿园进行社会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教育
3、社会与幼儿
《纲要》指出幼儿在幼儿园所要习得的社会性内容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幼儿与自身的关系、幼儿园与他人的关系、幼儿与群体集体的关系、幼儿与社会的关系和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等。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毫无例外地使用种种方法,通过种种渠道对孩子施加影响,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值得爱,什么应该恨;什么应该提倡和发扬,什么必须禁止和抛弃......以期待将他们培养成为该社会所需要的人。与此同时,儿童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总是要积极地适应社会,在适应过程中逐渐接受该社会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并在自己的个性中创造性地体现它们。社会与幼儿的关系就是:社会教化幼儿,幼儿认同社会。
二、 创设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幼儿社会性包含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社会性发展中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彼此相互促进和渗透,是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个方面。社会认知在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稳定、深刻的社会情感往往以深刻的社会认知为基础,同时,有了社会情感,才能使社会认知转化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关键,它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集中表现。幼儿社会性培养要依存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幼儿期的社会性萌芽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而幼儿的自我意识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而获得,所以,幼儿园创设良好的学习和心理环境、坚持正面教育、教育要以鼓励诱导为主等都是幼儿健全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一)
社会环境多样化
★迎接迈着蹒跚步履的孩子来到幼儿园
开放教室——开学前,把教室布置成跟家庭差不多的环境,并投入各种玩具,让幼儿一进入课室就感到教室与家庭没有多大差别,由家长跟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过家家等,消除幼儿恐惧的心理。
开启心灵——教师走入幼儿的家庭与孩子亲切地交流,在自己家孩子很放松,也不拘谨,老师可以通过陪孩子玩玩具、讲故事等让孩子觉得老师也很亲近。使孩子有强烈的上幼儿园的愿望。通过家访使孩子对老师不再有陌生感,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
幼儿园创设了温馨的、被接纳的环境,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孩子的社会性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欢送踏着矫健步伐的孩子离开幼儿园
1、认识自己
首先从幼儿认识自身开始培养,开展了主题《我的身体》教育,让幼儿了解人是从哪里来的,让孩子观看一些胎儿成长过程的科教片及图书、自己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让孩子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名称、位置、特征及作用等生理现象。接着开展主题《我的本领》教育,知道自己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及自己的喜好、长处。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
2、认识同伴
从《我的朋友》主题为切入点,首先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同伴,让幼儿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长相、喜好、兴趣,怎样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最后,开展“关心帮助他人”的活动,如:班上小朋友生病时,教师组织幼儿打电话或集体慰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开展“大带小”活动,由大班的哥哥、姐姐带小班的弟弟、妹妹,帮助他们穿裤子、叠被子,解决困难、共同游戏。大班的幼儿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对小班的幼儿关怀备至,耐心十足,有的幼儿尽量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效果良好。
另外,还开展“假日小组活动”叫上小伙伴、家里来做客,由4-5名孩子为一组,双休日轮流到一家做客,让孩子们享受大家庭式的温暖,从中也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同时,我们组织幼儿跟邻近幼儿园的幼儿进行联欢,通过表演节目,互赠礼物,使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原本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结果都交到了自己的朋友。幼儿的人际关系和谐了,他的社会性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幼儿园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激发其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积极自主的空间。更进一层意义,则在于它赋予了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的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进而使幼儿在长期的自主的行动中形成内在的、稳定的、良好的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