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机关幼儿园)

(2011-12-12 14:41:22)
标签:

机关幼儿园

杂谈

分类: 优秀论文

“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幼儿社会性发展

德清县机关幼儿园     沈剑英

世界卫生组织在它的宪章中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状态”。随着健康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完善,人的社会性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更不能离开社会而发展。幼儿期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将来能否积极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生活体验和受教育的状况。因此,幼儿园进行社会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性
   
一、幼儿与社会的关系
     1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2
、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社会性同时也是他的个性,是他整个人格系统中与社会相连结的部分。

3、社会与幼儿

《纲要》指出幼儿在幼儿园所要习得的社会性内容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幼儿与自身的关系、幼儿园与他人的关系、幼儿与群体集体的关系、幼儿与社会的关系和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等。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毫无例外地使用种种方法,通过种种渠道对孩子施加影响,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值得爱,什么应该恨;什么应该提倡和发扬,什么必须禁止和抛弃......以期待将他们培养成为该社会所需要的人。与此同时,儿童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总是要积极地适应社会,在适应过程中逐渐接受该社会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并在自己的个性中创造性地体现它们。社会与幼儿的关系就是:社会教化幼儿,幼儿认同社会。

二、 创设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幼儿社会性包含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社会性发展中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彼此相互促进和渗透,是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个方面。社会认知在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稳定、深刻的社会情感往往以深刻的社会认知为基础,同时,有了社会情感,才能使社会认知转化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关键,它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集中表现。幼儿社会性培养要依存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幼儿期的社会性萌芽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而幼儿的自我意识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而获得,所以,幼儿园创设良好的学习和心理环境、坚持正面教育、教育要以鼓励诱导为主等都是幼儿健全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一) 社会环境多样化
   
孩子从呱呱坠地的时刻起就必然置身于某个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可以是指家庭、幼儿园、邻里等的小环境,也可以指社区、家乡、祖国等的大环境。幼儿生活在各种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接触它,接受它的影响,自然需要了解它,熟悉它、适应它。环境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视野,使他们初步感受自身对社会依存关系,提高社会适应性。

  1、创设从小到大,由内至外的环境
   
幼儿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少,对于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缺乏了解,又加上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各种事物和现象。于是,先让幼儿从了解自己的家庭开始,通过主题活动《我的家庭》,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家中的成员及其与自己、邻里、社会的关系;然后,再通过主题《幼儿园真好玩》中的系列活动,如:小记者采访活动、参观幼儿园各个部门、与各年龄段幼儿联谊、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等,了解幼儿园的名称、环境、设施、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最后,通过主题《家在武康》从游览市区、参观汇展中心、中草药博物馆、医院、二中天文台、欧诗曼化妆品厂、银行、邮局……等;座谈会帮助我们的人 、“家乡菜(油焖笋)品尝会”、到“环保时装秀”莫干山登山节等,等等活动的开展,使幼儿深入了解自己周围世界。幼儿对家乡的事和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丽,同时产生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才能产生爱家乡的社会行为。
    2
、如何适应新环境
   
在幼儿的生活经历中,一般有两次较大的环境变迁:一是从家庭到幼儿园,二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次大转折。幼儿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知这个新环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不知自己该如何行事。

迎接迈着蹒跚步履的孩子来到幼儿园

开放教室——开学前,把教室布置成跟家庭差不多的环境,并投入各种玩具,让幼儿一进入课室就感到教室与家庭没有多大差别,由家长跟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过家家等,消除幼儿恐惧的心理。

开启心灵——教师走入幼儿的家庭与孩子亲切地交流,在自己家孩子很放松,也不拘谨,老师可以通过陪孩子玩玩具、讲故事等让孩子觉得老师也很亲近。使孩子有强烈的上幼儿园的愿望。通过家访使孩子对老师不再有陌生感,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

幼儿园创设了温馨的、被接纳的环境,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孩子的社会性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欢送踏着矫健步伐的孩子离开幼儿园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其内涵更为深刻。由于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分属于非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两个范畴,所以社会对幼儿和小学生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在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利用主题《再见吧!幼儿园》的开展,让幼儿通过讨论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到参观小学,模拟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学习整理文具,画画我幼儿园的同伴以及共同创设与小学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教育环境,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任务意识、时间观念、规则意识、责任性的培养等。对小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孩子产生了强烈的上小学愿望,也愿意接受规则教育,利用生活经验让幼儿体验规则的必要性,也能遵守初步的社会行为规则,为入小学作准备。
 
(二) 人际环境和谐化
   
社会环境中的首要和核心因素是人,社会关系主要是人与人的交往。幼儿期的人际关系内容,主要是与父母、教师、同伴等的关系。孩子是否善于交往,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关键。而幼儿的思维方式通常有一种自我中心的特点,尚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再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稍不注意就会影响与他人的关系。所以,良好的同伴交往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认识自己

首先从幼儿认识自身开始培养,开展了主题《我的身体》教育,让幼儿了解人是从哪里来的,让孩子观看一些胎儿成长过程的科教片及图书、自己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让孩子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名称、位置、特征及作用等生理现象。接着开展主题《我的本领》教育,知道自己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及自己的喜好、长处。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

2、认识同伴

从《我的朋友》主题为切入点,首先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同伴,让幼儿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长相、喜好、兴趣,怎样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最后,开展关心帮助他人的活动,如:班上小朋友生病时,教师组织幼儿打电话或集体慰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开展大带小活动,由大班的哥哥、姐姐带小班的弟弟、妹妹,帮助他们穿裤子、叠被子,解决困难、共同游戏。大班的幼儿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对小班的幼儿关怀备至,耐心十足,有的幼儿尽量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效果良好。

另外,还开展“假日小组活动”叫上小伙伴、家里来做客,由4-5名孩子为一组,双休日轮流到一家做客,让孩子们享受大家庭式的温暖,从中也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同时,我们组织幼儿跟邻近幼儿园的幼儿进行联欢,通过表演节目,互赠礼物,使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原本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结果都交到了自己的朋友。幼儿的人际关系和谐了,他的社会性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幼儿园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激发其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积极自主的空间。更进一层意义,则在于它赋予了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的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进而使幼儿在长期的自主的行动中形成内在的、稳定的、良好的社会行为。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它的任务远不是几次教育活动所能完成的,更不是教师几番启发开导能够教会的,培养孩子是长期坚持的事,只有在不断的、长期的、重复的坚持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家园配合的共同努力中;幼儿将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技能以及良好的他人意识,为社会输送未来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学前教育学》     主编:梁志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