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锻炼后器械的收拾与整理
德清县中心幼儿园
杨晓燕
情景描述:
晨间锻炼结束了,“今天我们就练习到这里,下次再来练练这个本领吧。”老师的话语刚落,宝宝、露露、源源几个小朋友就很快的将塑料圈在我脚边一放,朝教室门跑去,其他小朋友也一咕脑儿的拿着圈圈朝我拥了过来,争先恐后的将手中的塑料圈塞到我手上,我见状,立马喊住了前面三个小朋友的行为,并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坐到走廊上,示意他们一个一个的拿过来放好,轮到章飞扬、青青时,他们正躺在走廊上玩耍呢,后面的乐乐边说:“章飞扬,快点到老师那里去放呀。”边将他拉起来,于是他慢慢的起来,慢慢的走过来,将塑料圈放在了我的手上。
接下来乐乐他们也全都放了过来。
案例分析:
早上晨间锻炼结束后,在整理器械时,老师们通常会采用语言催促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把手中的器具交回给老师,为了使活动井然有序,还会让幼儿轮着一个接一个的摆放器具,待收拾完,大家一起排队进活动室。这种方式常会出现的情况,如:动作快的孩子马上就完成了,就会自然的做接下来的环节。就出现了案例中,宝宝、露露、源源小朋友把圈放下后马上进入活动的情况;大部分幼儿会听从老师的要求,纷纷将手中的圈交还老师,这里常常会导致老师有些应接不暇,变成了老师承重的负担;动作慢的幼儿如飞扬和青青,轮到他们时,等待的时间有些久了,注意力就不集中了,于是出现了两人躺在走廊上玩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在这里,老师采用集体回班的形式,在整理、排队上势必会花一些时间,这导致了孩子们的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
案例反思与建议:
以上所例小案例是我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过渡环节时的一个小片段。我经过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一)追求整齐划一,时间浪费明显;(二)消极控制,顾此失彼,催促声不断。
案例中我采用集体性组织形式,集体回班的组织形式出现队伍长,等候时间长,盥洗室拥挤、吵闹等直接反应,我在考虑是否可以尝试小组式的组织形式,让一半孩子先进入活动室,入厕解小便、洗手,盥洗室人少了,喧闹声小了,幼儿的等候就少了一份焦躁,孩子在有序的环境里获得了一份安宁和自我满足的心理空间;另一半则留下来帮配班老师整理器具,等他们整理完回教室入厕时,前一半的幼儿基本已完成这一环节,避免了盥洗室拥挤的现象,同时,后一半的幼儿也能快速的解完小便。我觉得这样做不仅能改变拥挤、混乱的局面,让整个过渡环节变的宽松、有秩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盥洗情况之外,也培养了幼儿收拾整理器具的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