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主参与面塑活动的指导策略
(2011-11-17 21:37:37)
标签:
武康幼儿园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 |
小班幼儿自主参与面塑活动的指导策略
武康幼儿园
摘要:面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幼儿通过欣赏面塑作品、了解面塑文化以及尝试揉、团、捏等操作活动,感受面塑活动的乐趣并产生喜爱的情感,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手部肌肉的发育和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表现能力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空间知觉和立体造型的能力。
关键词:面塑
面塑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流传至今仍被许多人所珍爱。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艺术成分高。幼儿园中的泥塑活动又是幼儿艺术活动中最具特色的活动,它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容易操作、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幼儿面塑过程中不仅能训练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动手之间的配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不仅如此,幼儿还可以通过面塑这一活动来了解我国古老文化,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在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面塑作品,那些色形俱佳的面点也常常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尝一尝、做一做的欲望。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耍。结合年龄特点,我在小班开展面塑特色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入手:
一、创设欣赏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而良好的欣赏环境也是兴趣的基石。
(1)作品的欣赏。
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数无所不在,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幼稚、肤浅,却有初步的审美意识。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美的欣赏环境,我收集一些面塑作品的图片,张贴在主题墙和区角里,还邀请做面点的家长制作了一些花、鸟、蔬菜之类的作品,放在教室的展示架上,供幼儿欣赏,丰富幼儿的感官认识。
(2)观看艺人表演。
放学时,幼儿园门口也经常有捏面人的师傅来摆地摊,,常常引得幼儿和家长围观。只见一根竹签,捏在面塑艺人的手里,红、黄、蓝、白、黑的各色面团在其十指间揉、搓、拈、压、贴、拍等动作之下,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个孙悟空、猪八戒等让人喜爱的小面人。我就充分利用资源,请家长放学时带孩子去欣赏一下面人的制作过程,通过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尝试的愿望。
(3)了解风俗文化。
山西是我国面塑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我上网查了一些关于山西面塑的资料,向幼儿介绍当地人的风俗礼仪,面人有哪些花样等。幼儿也好奇的提出了很多问题:面粉做的小人和小动物能吃吗?为什么面人上会这么多的花纹?它怎么不会倒下来呢?等等。我还组织幼儿到大班欣赏音乐活动《捏面人》,那潇洒的动作、京剧的唱腔、深深吸引了小班幼儿的目光,回到教室,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学着大班哥哥姐姐的样子,做着各种动作,非常可爱。童谣里,小主人公那偷吃面人的场景滑稽可爱,引得幼儿哈哈大笑,整首欣赏完了,许多幼儿还说:“老师,再念一遍。”真可谓百听不厌。 通过多种欣赏形式,幼儿对面塑活动产生了喜爱的情感。
二、营造宽松环境,培养探索兴趣。
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自主的氛围下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小班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小肌肉发展不灵活,创作意识不强,对艺术美的理解不够。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初始阶段主要通过玩一玩、做一做,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所以我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上都考虑到了活动的趣味性和递进性,能让幼儿从玩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孩子身心愉快地得到发展。共分四个阶段:
(1)
开始,我先让幼儿无目的的玩揉面团,在玩揉的过程中幼儿感知到面团的特征,发现面团具有极强的塑型力和还原力,可以变成各种形状,在揉的过程中孩子发现如果改变手的方向,变成一前一后,就会把面粉揉长或者揉大,也可以搓一搓、压一压,看看它像什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逐渐掌握了搓、压、团的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变魔术,如:团圆后压一压,就变成了饼干和大烧饼;搓长后一折一拧,就变成麻花、花卷;一盘一卷变成了蛇和蜗牛,一压一拉变成了绳子和面条。创作的灵感便在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那舞动的小手中诞生了。孩子们通过玩面团知道了面塑的特性:还原性、可塑性,体会了操作的乐趣。
(2)运用模具,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还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印模:有水果、蔬菜、动物、点心等等,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模具的帮助下轻松的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把面泥团圆放在模具上一压,一只小动物或者一个水果就出现在眼前。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用模具制作各式各样的饼干,然后高兴地说:“老师,你瞧!这是我做的动物饼干,啊呜啊呜真好吃!”说着就象模象样的“吃”起来,还邀请老师去品尝呢!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3——4岁的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过渡发展阶段,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活动的目的性较差,有时他们想不出来自己要干什么、捏什么,只有看到才会想到去捏、去作,这时模具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这些材料放在幼儿随手可取的地方,便于幼儿摆弄。教师也不给与过多的干预,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取放,为幼儿积极从事面塑活动提供了充足保证。
(3)添加辅助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辅助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孩子们玩面塑的不断深入,在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作品后,他们对辅助材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自己的面塑过程中也产生了需要。为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材料,如彩色吸管、牙签、火柴棒、竹签、豆子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到把面团搓圆插到竹签上,变成糖葫芦;添加弯曲的小棍可以变成螃蟹;添加牙签变成太阳。但材料的添加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调整,如《蜗牛》这一活动,第一次操作我发现,让幼儿用牙签做蜗牛的触角,再团两个小圆粘上去当眼睛,大部分小班幼儿还是比较困难,不是掉下来就是太小搓不好,影响了效果。于是在第二次操作活动时,我降低难度,改用火柴棒,幼儿只要把蜗牛的贝壳卷好,插上两根火柴棒,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就做好了。当然,随着幼儿能力的增强,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逐步增加难度。辅助材料的运用,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要,也使幼儿的想象空间更加广泛。
(4)尝试立体造型,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小肌肉动作也逐渐灵活起来。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立体造型。如,水果、蔬菜、小动物、小朋友等。有一次,我尝试让幼儿用面团制作苹果,搓圆后插上牙签就行了,为了照顾个体差异,我引导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苹果打扮得更漂亮?幼儿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有个别幼儿用绿色面泥装饰了两片叶子,红绿搭配非常漂亮,我及时表扬了她,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效仿,有一片的、有两片的、还有四片的,有的幼儿还做出了黄苹果、绿苹果,效果非常好。在几次操作后,我发现,水果、蔬菜类的立体造型比较简单、结构不复杂,很适合小班幼儿,但对小动物、小朋友的塑造往往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在老师的指导下,虽然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要引导幼儿在以后的操作中不断完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面塑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幼儿在绘画时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颜色搭配更加协调,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对此家长也感同身受,非常支持我们的教学工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面塑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有不容质疑的地位。面塑活动丰富了幼儿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不仅锻炼了幼儿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更进一步让幼儿形成做事细致耐心、认真有条理、爱惜物品等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自信的面对未来,面塑之花也一定会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