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清幼教
德清幼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93
  • 关注人气: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科学活动《轮子工程师》

(2011-11-09 09:12:13)
标签:

杂谈

分类: 优秀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轮子工程师》

                             德清县中心幼儿园    钱丽丽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根据图形的特征想象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 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1页《轮子工程师的作品》,上画各种有轮子和没轮子的交通工具。

  2. 简笔绘制的三角形轮胎和正方形轮胎。

活动过程:

  (一)轮子工程师的作品。

  1.请幼儿翻到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1页,看看这里有些什么东西?(自行车、飞机、摩托车、轮椅、轿车、卡车、火车、旱冰鞋、轮船、热气球等。)

  2.这里有很多轮子工程师的作品,轮子工程师就是制造轮子的人,你们能看出来哪些是他制造的轮子吗?

  3.工程师设计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形的?

  4.一个轮子的是什么车,两个轮子的是什么,三个轮子的是什么?四个轮子的是什么?许多轮子的是什么?

  5.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图。有什么地方会用到它们呢?为什么它们不能做轮子?

  (二)三角形、正方形轮子的妙用。

  1.我们没看见过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如果把图片中的这些圆轮子换成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轮子,会发生什么事?

  2.有一次,轮子工程师做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他想用来干什么呢?

  3.工程师把坏蛋的自行车和汽车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正方形的,这样坏蛋骑上自行车就摔跤,想开车,汽车一动也不会动。坏蛋都跑不掉了。

  (三)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通过想象有趣的故事情景,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比较认识圆形圆滚滚、无边无角的特征,感知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随堂课《轮子工程师》教学反思

  《轮子工程师》是一堂科学活动,在对教案进行思考后,我发现想上好这堂课需要有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准备,还有幼儿的经验准备与教师提问设计上的准备。物质上我准备了车子图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轮子模具。幼儿的经验上我提前引导幼儿认识了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如旱冰鞋、火车、汽车等。提问设计上我尽量使提问更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语句更简洁,语义更童趣。在做好以上准备后,我开展了《轮子工程师》这堂教学活动。

    开展活动时,一开始我选择让幼儿每人一本图书观察轮子工程师的作品。这一环节我没能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而一部分幼儿很难集中注意力。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注意力集中地幼儿会回答其中他感兴趣的图片,而没仔细观察的幼儿只是不断重复别人的答案,导致如好几个图片没能回答出来。发生这种情况后,我以老师的身份小结了图片,接着就抛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些是轮子工程师的作品?轮子工程师就是制造轮子的人。’还是有幼儿回答飞机,轮船等答案。在明白幼儿还不是很理解轮子工程师这一概念后,我就从错误的答案入手,告诉幼儿为什么轮船、飞机不是轮子工程师的作品,让幼儿进一步巩固轮子工程师的概念。

    在一系列提问后,我结束了活动。总结这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不高,虽目标基本达到,但以老师硬性灌输为主。课后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深刻反思。新纲要中提出: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以游戏为主要手段,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获得有用的知识。《新纲要》科学领域活动指导中指出:科学活动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生活中的小常识。结合新纲要我发现本次活动幼儿之所以不感兴趣,主要是我对课程还不够理解,硬搬硬套的结果。在第一环节中,我可以使用一整套大图片,让幼儿集中观察,集中引导,就不会出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且活动中幼儿参与太少,操作太少。在认知图形时,应给每位幼儿准备一些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圆形最适合滚动这一特点。教师就不用用一个个提问去引导幼儿了。最后环节还应准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使用的图片,而不是让幼儿凭空想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我课前对教案的思考还不够,对本班幼儿的个体了解还不充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更仔细认真。是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