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生活体验,让幼儿获得人际交往的策略——关注“爱打人的孩子”教育案例

(2011-10-28 18:53:56)
标签:

雷甸中心幼儿园

谈月连

杂谈

分类: 优秀案例

主题内涵:

我们中班的孩子也正处于过度期,相对于小班而言,与同伴发生争执时,更能控制自我情绪,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与人发生冲突,甚至出现咬人,用拳头打人等现象。

在幼儿园人际交往中,孩子们发生争执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他们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教师基本上都会选择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认同、约定行为规则。但应该让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什么,怎样做能够促进孩子们体验的深入,却是我们教师应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要注重让孩子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性原则。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已经越来越认同了体验是引导孩子社会领域主动学习的基本策略。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天,晨间活动过后便是妇保院的医生帮幼儿检查牙齿,顿时孩子们的秩序混乱了起来,有的幼儿坐在椅子上,有的幼儿排队,还有的幼儿走来走去。突然间从后面传来了哭声,接着便是小朋友来报告的声音:“老师,不好了,韬韬鼻子出血了,是阳阳打的。”他们一边走一边喊。于是我走了过去,第一件事就是帮韬韬止血,等现场处理之后则了解事情。我问韬韬:“发生什么事了?”韬韬边哭边对我说:“阳阳的椅子不在这边的,我想帮他放那边去,他就打我了。”阳阳马上出来害怕的说:“不是的,是他搬走椅子后让我摔了一跤,所以才打他的。”于是为了便于公正,我请了看到事情经过的幼儿来说明事情,并进行了集中的讨论,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怎样来处理,有的幼儿说:“不用自己帮他搬,告诉他一声,让他自己来搬,这样就不会摔跤了。”有的说:“阳阳打人就是不对,要告诉老师来解决。”阳阳中班重读了一年,资格比较老,块头也比较大,平时也爱欺负小朋友,喜欢打打闹闹,有时也喜欢用拳头打人,为了这个事情和家长沟通了好几次,偶尔也会改正。于是我就对他说:“韬韬把你椅子搬走让你摔跤是他的不对,但是你的椅子的确是放错了,遇到事情应该先向老师报告对吗?他的鼻子本来就很容易出血的。你的拳头又那么厉害,如果打晕了怎么办?”顿时阳阳露出害怕的神情,眼圈也红了,知道自己犯错了。他说:“老师,我把玉陪给他,让他去医院看看。”说完,一定要把脖子上的玉摘下来给韬韬。我看到阳阳这么执著的样子,马上说:“这块玉也是你的宝贝,要好好珍惜他。阳阳都难过了,觉得打人太不应该了,想想很后悔,在出拳头之前想想后果,有事报告老师,下次要记住这次的教训好吗?”

    阳阳连忙点头,我问阳阳有什么想说的,他马上到韬韬面前说:“韬韬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打你。”韬韬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忙说:“没关系,我已经不流血了  。”事情较好的得到了解决。

案例中的阳阳是独生子女,家里特别宠爱(因为他虽然年龄较小,但他聪明、活泼、能说会道,深得长辈们的喜爱),一般要求都能满足他,在入我们幼儿园前是在别的学校读的,据了解他以前在班里规则意识不够强。上课时喜欢独自在后面玩玩具,如果遇到不爱吃的菜强加吃就要摔椅子,看到好玩的玩具就要抢,抢不过就会打等等。在此基础上家长特别叮嘱我们对他孩子严格要求,已经养成的习惯在到中班来改掉是很困难的,我们教师也只能控制他的行为,增强他的责任感,在上述案例中阳阳打出了小朋友的鼻血,从中可以看出阳阳的害怕,严重的后果使他站在别人的问题上想问题,感受他人的体验,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妨碍、伤害了他人,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他人带来的痛苦,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体会与反思

阳阳那发自内心的道歉使我感到很欣慰,他的害怕、内疚的表情足以说明这个孩子心灵还是美好的。也通过了对事不对人的谈论,引导阳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其知道自己的行为不适宜的地方,及不适宜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激发了他的内在情感——自责和内疚,甚至有些后怕,从而引发了其发自内心的主动道歉。当然对于开展这样的活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首先,当事人(错误的一方)与教师之间要有较深厚的情感,应对教师充满信任,深信教师是喜爱自己的。否则,如果师生感情有隔阂,会时其产生误解,以为教师故意与自己过不去,组织大家“整”他,从而产生抵触,进一步加深对立的情绪

其次,也要针对幼儿的不同性格,因人而异。阳阳是个外向开朗的孩子,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不愉快不会憋在心里.教师较容易的掌握情况,避免给他人带来新的伤害.对于较内向的幼儿、有事爱憋在心里、承受能力差的孩子,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总之,要给当事人充分的发言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才能解开他心中的疙瘩。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幼儿的反应,掌握好火候。尤其对当事人,再他开始有了感悟、有了情感变化时便“适可而止”。把调整的主动权留给他。

第三,集中讨论时要把握好同伴的发言方向。在讨论时教师要掌握好哪些幼儿会朝着善意的、帮助他人出好主意、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使有过错的孩子得到帮助,并且感到真诚与温暖。

四、指导策略

作为教师首先要以和平的态度面向全体幼儿,用双方公平陈述、设想等方式,引导负面行为方的幼儿也感到后悔,体验到的是对方的感受与可能受到的伤害,并真心悔过。同时使全体幼儿清楚了不适宜的攻击性行为对他人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要注重让幼儿“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性规则”。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已经越来越认同了“体验”是引导幼儿在社会性领域主动学习的基本策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总结出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影响、伤害到他人时,为促进幼儿通过主体体验去学习,应该让幼儿体验什么和怎样引导幼儿体验的一些策略。

(一)  教师应让幼儿体验什么

1.自己的不适宜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影响、痛苦、伤害,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幼儿获得内化的、自觉的行为准则。出现情况时,教师不要及时去批评孩子,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可行的,对人是不是产生影响,让幼儿自觉的发现并调整行为,以便重犯。

2. 如果重在让幼儿体验伤害别人后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易形成其凡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衡量利弊,只对自己的利益关切,而淡漠对他人的关心、同情,意识不到妨碍、伤害他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痛苦,不能使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当阳阳看到韬韬鼻子出血时,马上流露出紧张害怕的神情,因为他知道流血意味的疼痛,因此,在整个过程主要让孩子体验受伤小朋友的痛苦,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以此学会关心、同情他人,才能改掉打人的习惯。

(二)教师怎样引导幼儿体验

1.当事双方都充分陈述事情经过,认清事件和事件中自己的行为。教师自始自终都能耐心听取。发生分歧时,特别注意给过失方幼儿陈述的机会。

2.引导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感觉,促使其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从而产生自责、内疚等心理体验。教师自己也要产生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3.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多方面理解和深刻认识不适宜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影响和可能的伤害后果。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并注意加以利用(如同伴讨论的资源、负面行为方幼儿眼圈红了等当前的反应等)。

4.明确对幼儿具有普遍意义的、幼儿已达成基本共识的正确行为方式(例如,阳阳都难过了,觉得打人太不应该了......)。

5.把握体验的适宜度。以幼儿有发自内心的感受为宜,以免负面行为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考虑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