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田野课程”

(2011-10-24 20:51:15)
标签:

钟管幼儿园

杂谈

分类: 优秀论文

感悟“田野课程”        

――――德清钟管中心幼儿园  沈雪琴

摘要:田野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目前,已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接受,并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从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开发“本土”资源;挖掘活动资源,提升活动经验;关注“田野活动的科学性和幼儿年龄特征的和谐统一几方面进行探讨,强调主动探究的学习,凸显出田野课程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科学性、过程性的特征。

关键词:田野课程  本土资源  自主探究

“田野”二字是课程理念的浓缩体现,它体现了《纲要》新知识观和儿童发展观,即: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以及注重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强调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变化等精神。我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在蔡园长的带领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积极投身田野课程改革的热浪中,下面本人将自己在实践中对田野课程的一些初浅的感悟和想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新观念  转变角色

更新转变教师观念是田野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田野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明白“田野”二字的内涵,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生态环境中的田野,是将田野解读为其本义上的原初、自然、本真,强调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为幼儿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的环境,萌发幼儿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二是作为方法和活动现实中的田野,将田野解读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其含义是进入、深入现场和情境,让幼儿在现实场景、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幼儿成为现实情境中的一员,以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前者生态的田野是开放的、真实的、自然的、丰富的,体现了田野课程环境观和资源观。后者动态的田野是自主的、研究的、探索的、发现的,体现了田野课程的灵魂——幼儿的自主探究,既田野课程的进程观。

田野课程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角色转换。

(1)我们应不断使教师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学科课程中那样的惟一权威或真理的发言人,而是一位参与讨论者、咨询人员、参谋。

(2)教师、保育员在活动中应不断为幼儿创造和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如

征求意见、听取建议等。

(3)教师在田野活动中以经验诱导而不是以指令约束来指导活动,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开发“本土”资源

俗语云: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狗屋。虽说,我们是个农村幼儿园,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琳琅的商品;活动课游戏课上没有精美的教具学具,然而我们有的却是自己特有的“本土文化”,有着丰富特有的教学资源。比如: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子,一望无际的稻田,水渠中的小鱼小虾以及劳作的各种农具……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喜爱的,它们比起那些高楼大厦、电梯、影院、金鱼、飞机、积木、拼图来说,更让孩子们“自在”、“舒坦”,他们不用伪装自己本不了解的事实,也不用去羡慕“有见的”的同伴,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而不用担心自己“不懂装懂”。在这样的心境下自主学习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这些“本土”资源开发出来,不仅可以为孩子们创设熟悉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和空间,还可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家乡的特有乡土文化。

如:《玩泥巴》我园周围是有许多稻田,田野中间有着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水泥路的边上长满了狗尾巴草,它一棵一棵像一只只狗尾巴摇晃着;在田野中有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水沟;稻田里的泥土是褐色的,粉性很强,在我们小时也很喜欢这里的泥土。一天中午,天气非常的好,我带着大班孩子来到稻田里,他们快速地挖出那些褐色的泥土,摔倒水渠边,撩起水渠里的水,开始和泥,干了加点水,动作非常滑稽,但他们玩得很起劲。看孩子们也是不止一次地玩泥巴,接着,我就开始教孩子们做萝卜,团一搓一捏,萝卜做好了,顺手拔下狗尾巴草做萝卜叶子、树皮、石头、野花都成了极好的辅助材料。从中孩子们学会了相关技能,学会了大胆创造。

这种场面感染了我,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挽起袖子,团了以大团泥,做成锅的样子,用手托好,反扣过来用力摔在地上,“啪”的以声,薄薄的锅底,摔出了一个大洞,“谁来帮我补锅底?”孩子们兴奋极了,原来泥巴还可以这样玩啊,虽然橡皮泥的色彩丰富,可局限性太大,哪有这般快活?

三、开发活动资源 提升活动经验

开发活动资源可以使每个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活动,共同深入到现实情境和生活场景中,注重让孩子更多地感受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和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田野课程”则是让孩子进入“田野”的自然情境中,成为现实情境的一员,课程的内容则都是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中挑选出来的。

如:我们是农村幼儿园,自然没有城市里那种大型超市,但是我园的旁边就有一所小小的农村合作信用超市,其实说白了是家稍微大一点的“小店”,“麻雀”虽小,可是五脏六腑俱全,而小朋友们平时吃的零食大都是来自这家小小的超市,我就带领小朋友先去参观这家小超市,先教孩子们到超市的时候多观察,回园后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画下来或做出来,“超市”就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就把办“超市”作为“田野”的实地。这些孩子们也真够机灵的:他们用鞋盒子做存包柜,纸板做收银机,有的孩子当收银员,有的当理货员,还有的当保安……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还加强了相互间的团结合作。这样的“田野游戏”孩子们总是百玩不厌。现在孩子都特别聪明,而选择孩子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作为“课程”来引导孩子,最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以及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幼儿在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另一个活动中应用或提升。

四、力求“田野”活动的科学性和幼儿年龄特征的和谐统一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天真、好奇心强,这是和他们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的,因为他们刚刚接触世界万物,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相当困乏,我们在进行活动时一点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征这个客观因素,给他们充分时间和空间来消除他们幼小心灵的一个个问号,特别注意的是活动时教师在传授的知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整个过程也应该是个科学的生成过程且不可是是非非,模棱两可。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旦成形象要改变旧痕那就困难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对于那些深奥的科学道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理解不了或者讲不清楚就干脆不讲;对于那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和小伙伴再加老师的点拨能够领悟的科学知识,就不要怕化时间,一定要给孩子畅所欲言的空间,那样才会正真转化为孩子自己的知识,蜻蜓点水是有害无益的。

如:大班的科技活动《帮助树木过冬》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树木多种过冬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天气变化与树木之间的关系,亲自尝试帮助树木过冬,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爱护树木的美好情感。这个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树木是怎样过冬的?”这里面隐含着科学性的东西,我觉得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孩子们树木过冬的知识,我是这样分三步来处理的:第一步让孩子自己说说,可以是他们平时听来看来也可以是自己的猜想,第二步是给孩子看看一些图片,让他们再开动小脑筋想想,接着还是让他们说,说够说透了。第三步老师才站出来,先肯定孩子刚才的猜想,给予他们成就感,然后教师条理清楚的告诉小朋友树木过冬的多种方法,言辞一定要严密具有科学性。

又如:大班科学活动《霜的秘密》这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观察霜的不同形态,了解霜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通过欣赏冬季情景的VCD,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这个活动中其中霜的形成原因这个环节,我觉得是讲不清楚的,四、五岁的孩子根本没有这个理解能力。这节课只要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使他们幼小心灵萌发探求科学的精神,我是这样改动教材的,没有告诉孩子霜形成的真正原因,只是用一种亲切的语气告诉孩子“小朋友们,为什么形成霜?你们想要知道真正的原因,就要好好学知识,学更多的知识等你们再长大一点就一定会明白的。”

上述两个案例,使我们懂得田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定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幼儿年龄特征的和谐统一。

实践证明,田野课程作为园本课程,承载了幼儿园数十年的教育文化底蕴,形成了“真实的、现场的、参与的、开阔的、清新的”的课程内涵,确立了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活的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想真正提高田野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领悟生态田野和动态田野的含义,需要我们广大幼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懈地努力,不断地进行教后反思。“田野课程”―――我们永恒探究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