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看图讲述指导模式探索研究
(2011-09-26 16:14: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优秀论文 |
幼儿园看图讲述指导模式探索研究
[内容摘要]
[关键词]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人与人交往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在幼儿园中借助看图讲述这一媒介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是一重要途径。
在一次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测查小结中发现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手段单一
看图讲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往往以“出示图片——提问——讲述——小结”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程式表面看来没有什么不妥,仔细分析它对训练幼儿语言和思维却都有很明显的局限性。看图讲述时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教师的问答、讲述平淡,忽略儿童的自发关注点,把幼儿的观察和表达局限在预先设计的框框里面,淹没了个性。缺乏变化的进程,单调的过程,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幼儿丧失了兴趣。
2.以教本为中心
强调选材的计划性,忽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使看图讲述成为一种说教,而非“真实体验”。如看图讲述《扫雪》,现在的孩子大都住在高楼里,没有院子,更不知道“军属”之意,这样的“直接引用”脱离了幼儿的实际。
3.以教师为中心
长期以来,看图讲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走进了模式化的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型指导,忽略儿童的主动观察;忽视幼儿在看图讲述中的主体地位,缺少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注重“你教我学”,仅仅是教师与少数几个幼儿的双向交流,大部分幼儿感觉枯燥、乏味、无事可做、注意力分散。
针对以上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从看图讲述教学内容选择、“内在图式”丰富、图片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激发幼儿看图讲述的兴趣,促进幼儿观察表达能力,激活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拓宽选择内容途径,让看图讲述内容接近幼儿
看图讲述最主要的特征是利用凭借物促进幼儿的语言的发展。这里所指的凭借物是指图片。图片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的再现,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简明,能引起幼儿的联想和想象,而观察、联想的结果,必然产生表达的愿望。图片既是教具,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因此在选择内容时我们应注意与时俱进,拓宽选择途径。
1.梳理类型,看图讲述教学内容选择的必要条件
看图讲述的内容丰富多彩,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年龄层次分,小班以形象描述为主,所展示的画面应简洁、明了。如婴儿画报上嘟嘟熊的形象夸张而富有感染力,笑、哭等表情一目了然,能感染小班的幼儿参与其中。动作描述主要以角色动作变化为主,如《我的爸爸》在图中展示了爸爸的力量特征,举起“我”开飞机;跷二郎腿做跷跷板等动作表现,适合于小班下学期。中班的看图讲述以过程性讲述为主,主要在于练习按顺序讲述。大班年龄段开展的看图讲述以情景描述和创造性描述为主,在大班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积累,在讲述中引导幼儿运用相关知识,并关注角色联系,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思维。如2010年第四期的幼儿智力世界中《哈哈哈》的内容,重点在于让幼儿探寻小动物们的反应与主题的联系;创造描述性看图一般在大班开展,是让幼儿根据原有角色和场景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讲述,如《猫医生过河》创编过河的方法等。
2.途径多样,看图讲述教学内容来源的关键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教师开展看图讲述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在教材之中,运用各种途径,收集、筛选了优秀的作品,或改编,或创新,或生成,使看图讲述内容具有了不同风格,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来源于教材——精心筛选
在我们使用的幼儿园系列教材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有些作品已经成为过去,脱离了幼儿生活,如《过桥》那时我们70年代学习过的作品,现在的幼儿已经不能理解,让其讲述将是空洞的。所以使用配套教材中的内容时首先要进行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择的内容要紧跟时代,从幼儿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如看图讲述活动《取水》所运用的配套图片提供的形象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直观易懂、幼儿很喜欢,在活动过程幼儿的阅读兴趣很高。
(2)来源于优秀刊物——创造改编
现在幼儿拥有的图书种类繁多,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婴儿画报》《嘟嘟熊》《东方娃娃》等期刊上的故事形象生动有趣,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并具有教育意义,我们通过改编,使其成为看图讲述的内容。如2010年4月出版的《幼儿智力世界》中的《哈哈哈》的图片,图中小动物的形象憨态可掬,整个内容诙谐有趣,而且以小动物们忍俊不禁的笑为线索,吸引幼儿去探索和发现,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讲述。
(3)来源于生活——积极生成
主题教学中要求五大领域均衡,所以根据主题生成看图讲述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借助与本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幼儿的实际生成讲述内容。
如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这一主题时,孩子们对森林产生了兴趣,教师组织了看图讲述活动《在森林里》。根据教学重点,自己设计角色形象和图片内容,在图片构画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讲述。
(二)拓展储备经验方法,让看图讲述内容源自幼儿
1.开辟多种渠道, 丰富“内在图式”
所谓“内在图式”,是指以信息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种种表象,对图片的理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幼儿看到图中公园的场景,就会联想到自己去公园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讲述,这就是一种“内在图式”的释放。如果“内在图式”储备丰富,那么幼儿就会具备一种将所讲述内容与之联结在一起的能力,理解图片的能力就增强。我们应该整合环境资源,帮助幼儿选择感知对象,积极建构生活经验,丰富“内在图式”为幼儿看图讲述奠定基石。
(1)融入生活
我们常说幼儿想象与现实不分,其实这与幼儿生活经验储备不足有关。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为幼儿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比如,午后散步观察四季景象的更替;如爬山、逛公园等,使幼儿领略自然风光,体验生活乐趣,积累记忆表象。通过观察体验后,再与幼儿进行讨论,谈观后感,描述所看、所思、所想到的一切情景,充分让幼儿表达,与幼儿分享快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进一步内化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印象。
选择适合幼儿需要的美文,让幼儿耳渲目染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如《春》等散文让幼儿欣赏,鼓励幼儿找出其中的好词好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巩固对词汇、句式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句”“说段”等形式让幼儿把学会的词句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3)细节甄别
找不同的游戏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在非正规的看图讲述活动中,运用具有不同细节的几幅图片,引导幼儿关注细节,找出不同,并以不同之处为讲述的重点。即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表情、动作、形态、场景变化,有时即使是一个眼神的不同,促进幼儿细节甄别能力。细节的改变为幼儿的讲述注入了生动的源泉,培养孩子观察时的火眼金睛和一颗敏锐的心。只有关注细节,才能扩展幼儿的思维。如《好朋友》的细节在于小鹿腿上的伤,这样才能抓住重点。
“先行组织者”是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学习之前的引导性材料,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进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科融合、情景走入等方式,是看图讲述活动导入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2.变静为动,教具呈现多元化
图片是看图讲述的主要素材,幼儿具有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容易受刺激物的影响。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想说、乐说,是活动组织的关键。我们对看图讲述的支架——图片的呈现进行了改革,使图片变静为动,触发幼儿的学习愿望。
(1)卷轴式背景
讲述背景以一副画轴呈现。开始卷起,随主角的足迹,讲述的进程缓慢展开,主要角色以单张图片为主。就如一条路,如小兔要去姥姥家一路经过的场景,沿途的风景连绵不断。再如看图讲述《蚂蚁回家》,讲述了蚂蚁在回家途中巧妙地过花海、机智地过断桥、帮助小蜜蜂等有趣事情。将不同的场景绘制在同一长纸上,制作了蚂蚁、树枝、小蜜蜂等活动教具。讲述活动就是以蚂蚁回家为线索,在途中的所见所闻为指引,让幼儿在猜测——验证——解决——再猜测的过程中,积极地应对问题进行讲述。让幼儿随时保持对图片内容的新鲜感。
(2)动态式背景
背景以跳跃式为主,通过操作道具变换场景。这种图片变化方式往往只是适用于时间、季节、物品的变化。通过制作过程中让这部分物体成为立体的,并巧妙地使用两面效果,如树叶一面是绿色的,另一面则为黄色,随着树叶的翻转场景也从春天跳到了秋天,达到斗转星移的效果。如春天的绿树变成秋天的黄树,太阳变成月亮,西瓜变成苹果等。这样的效果让孩子惊艳,“哇,不得了”的感觉始终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
(3)插入式立体背景
利用幼儿自制的玩具小动物、植物布置立体的场景,讲述主角可以插入讲述场景中,以主要角色的移动作为讲述的线索,这种方法,让孩子们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思维也在不断地活跃中。如看图讲述《恐龙来了》,讲述了一只恐龙来到城市,引起了轰动,人们一开始的害怕,惊慌,直到一个小小孩跟恐龙玩了起来,大家才从家里出来,城市里又恢复了欢乐。通过移动的恐龙,孩子真切的感受了当时的气氛,以及人们四散逃跑的场景,由于是移动的,孩子的观察更仔细,讲述更生动,如有人奔跑时撞在墙上,有人趴到草丛里,有人晕了 …………………..
(4)现绘式场景
采用现场作画的方式,随着老师的画笔,一步一步呈现讲述的场景。在简单的几乎是空白的场景中出现主角,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主角,再根据情节的变化,教师用蜡笔或水粉不断添画新的场景,新的角色。边画边讲,边讲边变既尊重了幼儿的想象又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如看图讲述《下雨了》,有一天,小鸡出去玩,(和谁去玩?)根据幼儿的猜测教师添画,后来下雨了,教师画上大雨滴,闪电,请幼儿想各种动物避雨的方法,教师添画。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的思维时刻与讲述共进。
(三)梳理活动组织流程,让看图讲述活动贴近幼儿
1.在活动组织中分步走
第一步观察感知,观察图片,感知图中的主角、场景间相互关系、联系等,初步形成讲述要素。
第二步梳理理解,凭借图片提供的信息,教师的提问借助细节发现,感知理解讲述内容。
第三步运用经验,通过提问、插话引导幼儿理清讲述思路,并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充实讲述内容。
第四步巩固迁移,依据图片提供的各类信息,创造性地运用新的讲述经验,挖掘幼儿在讲述中的“闪光点”加以巩固。
组 织 过 程 |
2.在提问策略上讲搭配
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各类问题的有机搭配,避免面面俱到,还要注意引导幼儿挖掘画面的内涵,这样对画面的感知理解才不会流于表面化、简单化,提问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目的明确,构建框架
在教师出示图片以后,可采用直接的信息式提问,用最短的的时间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在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时,教师首先要明确的提出观察的首个问题: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让幼儿清楚要讲述事件的四要素。指给幼儿一条思考的思路,观察的方向。
(2)以问带论,体现个性
设计这种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不同的思考方向,最好能引起幼儿的争论。如《鼹鼠的皮鞋车》中,教师问:“如果你捡到了这个破鞋子,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能活跃起来。当孩子们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再问:你们觉得谁的主意最好,为什么?让孩子们通过争论来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
(3)紧紧追问,把握细节
在幼儿的讲述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挖掘幼儿的潜质,引导幼儿做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已有的好词好句运用其中。如描述事物时,多问几个“怎么样的XX?”对话中多问几个“会怎么说?”“怎么想?”,思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这种紧紧追问的方式,让幼儿的讲述更显得生动和具体,讲述也更深入,不再停留在表面。
3.组织形式上更灵活
在看图讲述组织中一般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但每周一次的集体活动进行看图讲述是远远不够地。我们在形式上采取分组与集中互补,个别与小组兼顾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时间关注幼儿积累。如在区域活动中的延伸,在日常活动中的渗透。多样、灵活的方式既满足了儿童个体的发展需要,又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内容。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的看图讲述模式。
(一)
(二)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
1.多方位的学习途径,激活了幼儿讲述兴趣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兴趣,通过模仿、迁移、游戏等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内存”。在潜移默化中幼儿能迁移经验,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看图讲述活动中。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有内容可讲,有感而发,积极地参与其中,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看图讲述活动显性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在开展看图讲述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教学环节能调动幼儿积极思考,促使幼儿思维的发展。如:丰富内在图式时的现场感受、讲述过程中的已有经验的运用、对同伴讲述的评价等。首先,当孩子看到一幅画面时,就会去观察感知画面的主要人物,并且思考人物在干什么?或人物之间的关联?有时还要运用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事物(事件),然后把自己所见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大大促进了幼儿思索、讲述的发展。
3.看图讲述培养了幼儿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4.看图讲述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看图讲述又是激发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极好途径。在教师的正确启发诱导下,图中的动物会说话,车船能走路,草木会传情,小兔会在月亮上荡秋千。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静态的图画在幼儿的讲述中:人物逐渐丰满,故事情节发展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结局异想天开。这就是幼儿大胆创造想象的结果。
(三)培养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树立了新课程教育观,掌握了看图讲述多元化的指导策略,激活了教师对看图讲述活动组织、指导的热忱!
1.查阅和翻看了大量书籍,优化看图讲述内容。在选材上不再局限于教本,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时效性,有利于幼儿发展为原则,利用优秀幼儿期刊和生活生成的内容充实了看图讲述内容,使看图讲述内容在更新中得到优化。
2.积极探索实践,梳理看图讲述的指导策略。从操作步骤、提问方式、教具准备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体现了多元、多方位,在看图讲述组织过程中拓宽了教师思路,加深了教师对看图讲述指导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王莉娅.《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陈帼眉、冯晓霞.《学前心理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