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齐是个可爱的男孩子,遇到事情,你对他说出要求,请他去做,他都会笑眯眯地对你说,好的,好的,是个十足的“小好好先生”,可是,入园的第四天开始,我发现,“小好好先生”的家齐在上课时,经常要去拉同桌女孩子的小辫子,我走过去好几次,并提醒了家齐好几次,可是,家齐还是要去拉萌萌的小辫子。我批评了家齐这样欺负女孩子的行为,并帮萌萌重新扎好已经乱了的小辫子。我感觉到家齐很仔细的看着我扎辫子的全过程。不经回想起之前几天的情景,下午,小朋友们都起床了,在吃点心的过程中,我会帮女孩子们打理睡乱得头发重新扎起好看的小辫子,那时,家齐会很羡慕的跟在我身边,对着我说:“我也要扎小辫,你也帮我扎个小辫吧。”现在回想这些情景,不仅联系了家齐的行为,家齐不是在欺负女孩子,原来他只是羡慕女孩子的小辫子,也渴望自己也能扎小辫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懂得审美,遇到美的事物,他渴望自己也能拥有。
我不觉得一定是女孩儿可以扎小辫,而因为家齐是个男孩儿不能扎辫子。家齐自己没有扎过小辫,对小辫子是很好奇的,我觉得我不能阻止孩子好奇的探索欲望,于是,我把家齐叫来,耐心的问他:你是不是很想扎小辫子呀,他很重的点点头。我继续问:那你看看我们班的宝宝中,都是男孩子扎着辫子还是女孩子扎着辫子呀?他环顾一周,对我说,都是女孩子,我说,对呀,男孩子都是短头发的,所以扎不了长长地小辫子,那你还想扎吗?他还是对我点点头,我把他带到一边,用好看的皮筋在他短短的头发上扎了一个小辫子,家齐顿时很高兴,自己拥有了漂亮的小辫子。我把他抱到镜子面亲,让他看,他却皱起了小眉头,他说,也不是很好看嘛,我说对呀,男孩子不适合扎小辫子,像你原来的样子是不是更帅呀?他肯定的点了点头,就跑去玩了,从那以后,家齐再也没去好奇女孩子的小辫子了。
孩子从2~3岁开始渐渐注意到人类性别上的差异。不过无论男孩或女孩,一般来说,幼儿期的孩子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况且4~5岁的男孩女孩在体力上和能力上本没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导致男孩和女孩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周围环境、家庭、媒体(书、刊、电视等)的影响,其中又以父母的影响最为直接。
大多数的孩子,在娃娃期就会因自己是男孩或女孩而领受不同的玩具和读物等。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们送给小女孩的多为洋娃娃、长毛绒小动物和小厨县,而送给小男孩的往往离不开玩具汽车、机器人和兵器。他们不会注意不少小女孩也是喜欢汽车和机器人的。他们大概也不会将太空人的故事讲给小女孩听的,因为父母们会很自然地想,小女孩应该肯定是喜欢听“小红帽”和“白雪公主”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旧时代的性别歧视早已为历史所淘汰,两性平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尽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差异)。特别令人欣慰的是,
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到进入学校,都是处在无性别差异的平等教育的环境之中。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我们应该看到,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她)需要的是摆脱性别差异的同等的机会。他们的性别角色是会随身心的健康发展自然地认同和扮演的。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是男还是女,从观念的建立到提供孩子能力发展
和学习时机。
幼儿期不必强化孩子的性别角色,敞开孩子嬉戏玩耍和阅读学习的空间。孩子乐意或可以尝试的事,只要没有害处,就尽量放手让他去做,不要以性别为由去阻碍他的探索。让孩子拥有最大的空间自由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以此为荣。引导孩子了解男女有别与男女平等教育并不冲突,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引导孩子适当地懂得一些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是需要的。但也应指出,父母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男女平等的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性别特点,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
都不一样或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并不由他们的性别所决定。如果父母及周围环境给孩子提供自由驰聘的机会和
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能从里到外地接受整个的自己,包括性别、长相、个性、能力等等。
他就会大胆地,积极地去探索、培养他的潜能,从而走上良好的发展路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