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浦东新区张江镇——钱万隆酱园旧址
标签:
浦东新区张江钱万隆酱园钱万隆官酱园 |
分类: 古树名木 |
探寻浦东新区张江镇——钱万隆酱园旧址
钱万隆酱园:
当时上海地区有这样一俗语:“一口香酥高桥松饼,妙不可言钱万隆酱油”。
钱万隆酱园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至今已有近140年历史,创始人钱锦南,为川南奉三县著名士绅,也是浦东地区唯一戴红顶花翎、穿钦赐黄马褂经商的“红顶商人”。
清光绪六年(1880年),钱锦南依靠一个外号“牛肉老五”的朋友的官场势力,合伙在洋泾浜南三茅阁桥东开了钱万隆酱园;几年后,那一带大兴土木,钱万隆酱园搬迁到南市磨坊弄。
第一批酱油生产出来后,“牛肉老五”趁着给洋人家里和西餐馆供应牛肉,捎带了一些送去。他看洋人吃牛排、煎鸡蛋、煮鸡蛋时都蘸细盐,就想能不能让他们改改吃法。有个洋人尝了,跷起大拇指用中文夸:“妙不可言。”不久,“妙不可言钱万隆”的广告语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钱万隆更成为“本帮”酱油的代表,与浙江海盐的“盐帮”、宁波的“宁帮”并称沪上酱园业“三大流派”。因为声誉良好、经营有方,在1897年钱万隆被清政府户部盐漕部院授予“官酱园”金字招牌。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钱锦南与“牛肉老五”散伙后,由其子钱子荫在浦东张江镇北街52号,独资创办“钱万隆官酱园”。第三代酱园主钱安伯,创出 “晒街油”、“晒卫油”,年产十万斤,酱油卖到豆油价,名震川南奉,享誉大上海。第四代酱园主钱显平,解放初期去台湾开办酱园。
1954年5月,川沙县正式接管钱万隆酱园,并将其改名为地方国营川沙县张江酿造厂。后陆续又并入一些其他乡镇的酱园:1959年,并入张江克达厂、北蔡万盛酱园;1961年,并入洋泾丰盛新、高桥万盛两家酱园,1966年并入顾路协兴盛、小湾敬文两家酱园。1984年2月,张江酿造厂重新恢复传统百年老店名称“钱万隆”。2008年,上海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钱万隆酱园整体搬迁至高东镇,张江旧址已不在从事酱油生产。目前,酱园旧址地面建筑已经全部拆除,另行开发。
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矛盾:
古法酱油酿造12道程序:黄豆选料浸泡→蒸煮→制豆曲→酱醅发酵→陈放一年压榨→成油晒露(六到八个月),生产周期长达两年。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焦糖色素、味精等。
2011年5月,钱万隆酱园古法酿造技艺中使用竹制、木制器具,酱油要在露天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日晒夜露”的生产流程,同时酱园隔壁的彩印厂被认为也会飘来有毒物质,因而受到浦东有关部门质疑而被勒令暂时停产。经过多方协调,钱万隆酱园对生产环境、生产流程中的细节进行了整改:灌装车间要与原料车间分离,生产车间外增设了“风淋区”,竹制、木制器具在生产中保持清洁卫生,“日晒夜露”环境符合安全、卫生规范。在2013年重新恢复古法酱油酿造生产。
交通:
轨交2号线广兰路站。
609路、615路、990路、浦东1路、浦东11路、张江有轨电车1路到广兰路祖冲之路站。
看点:
钱万隆酱园旧址及广玉兰(100年)。
周边看点:
张江老街:太平桥、众安桥、新西街杨氏住宅、江东路新式里弄(均为2012年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
张江中心村艾氏民宅(区级文保)。
孙小桥老街。
金桥老街。
唐墓桥天主堂(市级文保)。

钱万隆酱园广玉兰【No:0774
照片拍摄于2015.06.07
无“上海的记忆”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