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袁:郁达夫赠鲁迅诗何以被搞错的真相

标签:
阿袁鲁迅全集鲁迅郁达夫诗歌 |
分类: 鲁迅随笔 |
众所周知,现代两大文豪鲁迅和郁达夫的交情颇笃。其中,鲁迅1933年7月19日在《伪自由书·前记》里就曾颇为感慨地说到他们之间的交往:“对于达夫先生的嘱咐,我是常常‘漫应之曰:那是可以的’的。直白的说罢,我一向很回避创造社里的人物。这也不只因为历来特别的攻击我,甚而至于施行人身攻击的缘故,大半倒在他们的一副‘创造’脸。虽然他们之中,后来有的化为隐士,有的化为富翁,有的化为实践的革命者,有的也化为奸细,而在‘创造’这一面大纛之下的时候,却总是神气十足,好像连出汗打嚏,也全是‘创造’似的。我和达夫先生见面得最早,脸上也看不出那么一种创造气,所以相遇之际,就随便谈谈;对于文学的意见,我们恐怕是不能一致的罢,然而所谈的大抵是空话。但这样的就熟识了,我有时要求他写一篇文章,他一定如约寄来,则他希望我做一点东西,我当然应该漫应曰可以。但应而至于‘漫’,我已经懒散得多了。”
其事实经过大抵如下:1933年1月10日,鲁迅在写给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说他要写的字幅已经写好,同时他这次也特意希望郁达夫等二人为他各自书写一幅自作诗1;为此,他还自行备好所写字幅的笺纸;对此,鲁迅先生在该信里十分谦虚地说:
字已写就,拙劣不堪,今呈上。并附奉笺纸两幅,希为写自作诗一篇,……
我们知道,鲁迅“字已写就”者,是指他的自作诗《无题》(“洞庭浩荡楚天高”)与《答客诮》二字幅;虽然后来收入《集外集》时,“浩荡”已经改为“木落”,如此等等2。
信守诺言和顾及他人的鲁迅,无疑是按要求书写字幅了的;而同样信守诺言和尊重鲁迅的郁达夫在接信后,亦即在1933年1月19日无疑就写了他的“自作诗”的。那么,郁达夫所写之诗究竟何如?
原来,郁达夫这首题为《赠鲁迅先生》3的全篇是这样的: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然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最新版《鲁迅全集》的注解里,我们却赫然发现郁达夫这首诗竟有两个版本的字幅!一者见于该全集第十二卷《书信·330110致郁达夫》——亦即本文开篇时就已提到的鲁迅先生的信函——关于郁达夫赠诗鲁迅的注释,其中的“群盲”乃作“群氓”;而在全集第十六卷《日记二十二【一九三三年】一月》的注释里,我们却又陡然看到郁达夫该诗的第二种版本,亦即正是写作“群盲”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1933年1月19日“下午达夫来,并交诗笺二,”4中的郁达夫诗笺,其后又修改了,抑或郁达夫原本就写有二首不成!?只是可以肯定的,《鲁迅日记》中所记的“诗笺二”,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鲁迅1933年1月10日致郁达夫的信里所说的郁达夫和柳亚子二人的诗笺,也就是说,郁、柳二人所写的诗笺其实每人各自只有一幅。然而,在同一版本的《鲁迅全集》的第十二卷和第十六卷里关于这同一首诗的相关注解里,却居然并不一致!究其实,“人文社”新版《鲁迅全集》关于郁诗这两处的注解,也全是沿袭1981年“人文社”版的《鲁迅全集》里相关内容的注释5。换句话说,“人文社”前后几种版本的《鲁迅全集》有关这个错误注解是历来一再沿袭着的。或许,郁达夫曾经一度的夫人王映霞在其《忆郁达夫与鲁迅的交往——从<</span>鲁迅日记>想起的几件事》里所记录该诗时竟也写作“群氓”,似乎也正是因袭这个讹误而不根据郁达夫亲笔所写的字幅所致!?
这里,我们且来看看郁达夫这首赠鲁迅先生之诗的大致意思:针对有人肆意污蔑鲁迅先生在喝醉了酒之后登上楼头,所谓“醉眼陶然”地望着外面的一切的,正是“创造社”中人物如成仿吾等人对鲁迅先生的误解乃至污蔑。曾经写过著名篇章《呐喊》和《彷徨》的鲁迅先生尽管一再在呐喊着,以便让人们有效地觉醒,但他自身却免不了无端的彷徨。然而,尽管如此,鲁迅先生的地位和勋绩却是永远的!它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稍为消逝。看看那些跳梁小丑们即便再怎么恣意污蔑,也丝毫不能损伤鲁迅先生的伟大存在!而在该诗的后二句里,郁达夫还使用了两个有关唐代的语言典故:其一是韩愈《调张籍》这长篇古诗中的句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其另一典故就是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中的成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氓”在古诗文里,读“朦”音,而不是读现在的“忙”音,同时也没有现今所谓的“流氓”之意。它原是指外来的百姓,《孟子·公孙丑上》云:“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在这个义项上,也用来泛指老百姓,《管子·八观》即云:“氓家无积而衣服修。”事实上,原来作为“民也”7的解释似应尤为常见的,如《诗经》里著名的关于那个小青年的求爱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即是。这项字义放在郁达夫该诗里,应该说,它也是很能说得通的,亦即“群氓”就是韩愈诗中的“群儿”嘛!但它跟郁诗首句中的“醉眼朦胧”的联系似乎就不是那么紧切了,因为说鲁迅“醉眼朦胧”地登上酒楼的那些小人物,其实他们由于短视、盲目,看不到鲁迅先生的伟大,反而说先生“醉眼朦胧”。而这,正是有着极为深层的对比意蕴。作为有着深湛的古代诗文根柢或说国学根柢的郁达夫先生,之所以使用“群盲”,而不是驱遣似乎易为人理解些的“群氓”一词,确是有着极深的用意的;对此,我们自然以不应有违作者的原意为是。
由此可见,郁达夫先生这写赠鲁迅先生的诗笺,既有对社会上肆意攻击鲁迅先生却又不自量力的讽刺和感愤之意,同时寓有对“不废江河万古流”的鲁迅先生的高度赞扬之情。可以说,这种惺惺相惜的文人相重的高尚情怀,在我国历来都是被一再赞赏着的,而不是那些只知庸俗而又无聊的吹捧所能方其万一!而这,大抵就是鲁迅先生当年在《伪自由书·前记》所散淡记述着的那样;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君子淡以亲”8的啊!
注解:
1、另一幅系鲁迅敦请郁达夫转请柳亚子题写者,但《鲁迅全集》各分卷对此诗的注解同样也有讹误;可参阅拙文《柳亚子所赠鲁迅之诗一诗两稿?》,刊发于《鲁迅研究月刊》。
按,本文所及鲁迅作品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最新版《鲁迅全集》各分卷,而涉及其他版本的《鲁迅全集》各分卷时,则于文中或注中特予说明。
2、具见拙著《鲁迅诗编年笺证》第257页,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
3、《郁达夫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等则题作《赠鲁迅》,而《鲁迅全集》有关注解则均无诗题,本文从郁达夫字幅取为《赠鲁迅先生》(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之拙著《鲁迅诗编年笺证》亦然)。因本诗原无标点,现文中标点系笔者谬加。至于诗中“彷徨呐喊”,加否两个书名号均可,然不加书名号其意蕴似更悠长。
4、具见1933年1月19日《鲁迅日记》。
5、具见1981年版《鲁迅全集》之第十二卷《书信》第141页与第十五卷《日记》第62页。
6、具见郁达夫《怀鲁迅》。
7、具见《说文解字》。
8、语见《庄子·山木》。
(按此为《中华读书报》所刊者,惟以版面之故,颇有删节,今所刊者,乃其全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