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

(2012-12-12 19:36:33)
标签:

杂谈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同时对照新旧两本课程标准,结合网络上的资源,现将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与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的变化情况小结如下:

一、整体结构的变化

课标实验稿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版课标仍为四个部分,只是把“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而且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课标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版课标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课标实验稿“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课标“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

6条”改“5条”

基本理念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课标实验稿中的第3条“数学教学”与第4条“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此外,将原来的第2条对数学的认识的表述放到理念之前,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课标实验稿: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版课标: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关于课程设计思路的修改: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六、主要关键词的变化:

课标实验稿: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2011版课标:十大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七、课程目标:“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双基”变“四基”是此次修订后最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的变化。

课标实验稿:“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课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的,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双能”变“四能”:

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原来倡导的“双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八、四大领域名称的变化

课标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据北京教育学院张丹老师说,其并无本质变化,只是数学家更倾向于用“几何”这个词,这样突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及其体系。

而“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更突出了“综合”、“过程”,重过程是本次课标修订一大特色。

九、课程内容的修改

数与代数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十、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