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教育》有感
(2022-05-31 15:07:58)分类: 随笔 |
《家庭教育》这本书可读性十分强,书中陈先生写得十分细致,都是从生活中的细小的习惯来写,生活上的,学习上的,还有以自己的孩子一鸣为例,真实可借鉴。对于一个孕妈来说,比我现在买过的国外的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有用多了。我觉得这是因为,不管中国的教育反复变革多少次,其本质是不变的。道理适用于任何时代,适用于每一个家庭。
书中陈鹤琴指出:“我们知道幼稚期(从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小学教育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学校中的常规学习,都围绕帮助孩子健全完整的人格。
陈鹤琴认为,儿童具有独立人格与自身价值,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不同,应该爱护儿童在“儿童期”所具有的特有本能,爱护儿童的烂漫天真。他的观点很明确: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与成人不一样,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儿童时期的教育中,不能使儿童“早熟”,成为像许多成人一般,穿着“长衫马褂”的“小人“。同时,“儿童期”的“可塑性”、“可教性”,不同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将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尽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家庭中母亲和父亲,对如何教育孩子上有一致的态度。过宽或过严,都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陈先生将现在所倡导的家庭教育中提及的陪伴教育,更加具象化。一鸣小的时候,陈鹤琴几乎天天抱着儿子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他最喜欢看路上的行人与过往的马车,每到上街的时候,一鸣总是显得非常兴奋。除此之外,一鸣还对街道弄堂里、集市上诸如驴子磨豆、机匠织布、卖衣服、卖菜、炸油条、做烧饼,或武术、拳击表演、杂耍把戏等景物兴趣浓厚。
陈鹤琴认为,通常来说,缺乏见识与经验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做人”也不会成功。因此,做父母的应当经常带儿童到街上去看看,以丰富、增进儿童的知识与经验。一鸣喜欢敲钉子,父亲就提供小锤子、钉子、铁昝等物什,使他能敲钉;一鸣喜欢剪纸,父亲就指导儿子剪成鸟兽人物形象。陈鹤琴写道:“小孩子不玩雪,则不知道雪是冷的,雪是遇热而融化的;不玩沙石,则不知道沙石是硬的;不剪纸、不敲钉,则不知道钉和纸的性质,锤和剪的用法。所以小孩子试验物质可以得到许多经验,长进许多知识。”学习不是一直关在家里阅读或者做题,而是由父母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