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佩荣解读大学中庸》有感
(2020-03-31 02:16:02)
第一次接触哲学是在高中的时候,现在有的印象已经很少了,只余下一种感觉:形而上学不怎么好。此时回想,总还能够感觉自己就置身在拥挤却明亮的高二教室里,在短而热闹的课间和同学们毫无根据地说天说地,当听到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时便揶揄道:“不不不,你这个太形而上了。”上扬的声调仿佛在宣誓着自己的权威,自己的可信性。但其实什么知道的还太少了。
形而上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都研究“存在”这个词。网上有更多的解释是这样的: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上学时,政治老师一直提倡的也都是以辩证地角度去看问题,所以就使得有部分人认为偏意识的理念或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也觉得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没有借鉴的必要性。但是我们忽视了人的一些想法最终会通过行动来体现,如果想要有好的行为就一定要有好的想法为燃料。
《傅佩荣解读大学中庸》是傅教授在出版完《论语》和《孟子》的译解本之后在读者的询问下慢慢计划的。在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不但改编了《古本大学》的内容顺序,且对他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看法难以自圆其说的基础上和后来王阳明对其的一些批判后。傅教授便在引用此前所存在的一些数据上,对《大学》和《中庸》这两本儒家经典著作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提供简单阅读国学经典的方法,以起到传承儒家思想的作用。
我们所要学的任何的事物理念肯定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也就是我们能够从中有所收获的。而中国哲学的特有的价值在我看来便是一个顺应自己的一个过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而“道”可以引申为正途,规则,理想等。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规则”,因为我一直认为我们在生活中的学习和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道理,以一个比较好的原则去处世,以此做一个善良为社会有用的人而准备的。在“亲民”,在“至善”。
也只有知道了目标是什么,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平静地去面对所有的困难,不管处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能够冷静分析,严肃对待。
我很多时候一直在想,我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各种职业都在彰显着自己的价值,而其中医护工作者作为逆行的“战士”尤为让人感动,也在这一刻,他们身上所发出的来自成为一名医生的职业操守尤为闪亮,他们兑现着自己的誓言!“我庄严宣誓,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敬佑生命,平等仁爱 ,患者至上,真诚守信 ,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努力担当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以上誓言,谨记于心 ,见于行动”。但是我们教师没有誓言,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就我个人而言,我目前只对自己的职业定下小小的要求,因为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或说能力还不足,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基础上,对准时的准确性能够把握,但是在精神感受层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亲民”,一个人行善就会对他人有正面的影响。一读就感觉很温暖,帮助他人总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得到释放,当然前期一定是自己是比较优秀的人了。这时候的优秀不是说要有多大的成就,而是说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而这一些重点在于自我的修养。
现在想来我们教师的价值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以行动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多以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纠结于过去和未来,把握现在,才能真的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