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期间,阜平县的同族为先祖复立石碑。他们曾打电话叫我回去,因为疫情,我不能回乡,很是遗憾。
我们这支刘氏是从河北省井陉县南陉乡北陉村迁徙到阜平县的。
清朝康熙年间,先祖刘应中,字养和,号雅庵,清顺治拔贡,任湖广辰州府(今湖南沅陵)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官价四品。生六子:长子刘甲、次子刘佳、三子刘俶、四子刘佽、五子刘倬、六子刘倓。
次子刘佳又生五子:长子刘澜(刘泽澜)、次子刘浦(刘泽浦
)、三子刘清(刘泽清)、四子刘泗(刘泽泗)、五子刘治(刘泽治)。
刘应中为官时在阜平县买了一些土地,后来他的两个孙子迁居阜平县,刘澜迁到王快村、刘治迁到石坊村。
迁居王快村的刘澜生三子:长子刘元声,又生二子刘显亨、德成(送曲阳贾家);次子刘元振,又生子刘显祖;三子刘元蛟,继子刘显相(向阳庄刘元儒过继,其中一支迁到新房村)。
迁居石坊村的刘治生四子:长子刘元典(南安村),又生三子刘显文、刘显宗、刘显德;次子刘元儒(向阳庄,原名沟漕村),又生四子刘显廷,刘显相(过继王快村刘元蛟),刘显经,刘显纶(早逝)、刘显逵(石坊村刘元纯过继顶门);三子刘元纯(石坊村),又生三子刘显曾、刘显书(后迁回井陉县北陉村)、刘显逵(过继向阳庄刘元儒);四子刘元吉(庙沟掌村),又生三子刘显临、刘显名、刘显谟。
石坊村先祖刘治逝世后葬于方太口刘家祖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文革”中破四旧,石碑移出坟地,先埋在地里,后来族人运回石坊南岸村,垫在村中井口。
我是上网和石坊村同族人聊天,偶然获得这个信息的。石碑在石坊的南岸村,共两块,上面一块已断为两截,另一块压在下面,暂时不能搬动。

发现的刘氏石碑(刘彦梅提供)
随后,我和石坊村刘文广、刘文东联系,叫他们去看看,他们用手机拍了照片,从网上传给我。 拍照的是断为两截的这块石碑,将照片放大后可辨认出:石碑正面,上半块刻着“慎终追远”四个字;下半块中间竖刻“皇清太学生刘翁讳治字均平合葬之墓”。

刘治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刘文东提供)

刘治石碑正面下半部分(刘文东提供)
2012年端午节放假,在石家庄工作的新房村女孩刘彦梅回村,她用数码相机对刘治石碑背面碑文进行拍照,无奈磨损严重,拍摄的照片不能全部复原石碑内容,断断续续,不成文章,也难以辨认。

石碑背面的墓志铭(刘彦梅提供)
2013年清明,我回阜平县,到石坊南岸村,对刘治的石碑再次考证。参阅家谱和向阳庄刘元儒石碑,分析研究这块石碑,可以确定:石碑是阜平石坊刘氏第一代先祖刘治坟前的合葬墓碑。
家谱记载:治,又名泽治,字均平,国子监太学生,携子迁阜平县石坊村。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刘治用扁担担着二个儿
由井陉县北陉村迁徙阜平县石坊村,当时大约三十多岁。因二个孩子不一样重,小一点孩子的筐里还放着二块砖配重。石坊有一处老宅,长年闹鬼,无人敢住。刘治到石坊那天,小鬼说:“主人来了,我们该走了”。刘治一家便住进了老宅,这处老宅后来成了石坊刘氏家庙。
向阳庄刘元儒的石碑记载:“公自六岁从父徙居……乾隆十七年迁入法花社九甲民籍,遂家于城东二十里石坊口居焉……”
石坊村的石碑是刘治合葬墓碑,最上方的“慎终追远”四字,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先祖。
中间竖刻“皇清太学生刘翁讳治字均平合葬之墓”,右侧刻着“杨氏”二字,左侧刻着“梁氏”二字,是刘治原配夫人杨氏,继配夫人梁氏。
石碑最左侧刻有刘治的子、孙、曾孙的名字,石碑最右侧刻有刘治的侄、侄孙、曾侄孙的名字。
左侧:
“男:禀贡生元吉、禀贡生授修职左郞元儒 | 太学生元典、生员元纯
孙:(显谟)、显名、生员显逵、太学生显经、增广生显廷、显宗 |
岁贡生显文、生员显德、显曾、显书、武庠生显临、显囵
元孙:伦修 |
纪修”
右侧:
“侄:元巍、振声、元振
| 元声、元靖、元蛟
侄孙:显智、显勇、显仁、显成、显祖 |
显亨、显相、显功、显义、显云
元
{侄} 孙:聿修 |
梦松”
以上从中开始,先右后左、一右一左依次排列。“|”是我加的中线;()里的字,是查家谱补上的; {
}
里的字,是为便于理解,根据原意补写的,石碑上没有这个字。
石碑背面的碑文磨损严重,仅能分辨其中的59个字(括号中的字是我根据家谱、参阅资料后所加,仅供参考),这样记载:
“……居X正直应……在人耳目(前)也忆翁之(祖父)……(原任湖广)辰州府……有六人……者有人……所谓惟……(连)掇巍科而致君泽……早在人耳目犹何……
……前任陕西汉中府知洋……
……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三月上浣”
在这断断续续的字里行间,反映出这时石坊村的刘氏家族家境殷实、人丁兴旺!
这块石碑应该对刘治的生卒、享年和家庭基本情况有记载,可惜损坏丢失了,这一损失不可挽回。
石碑后边有一落款是“……前任陕西汉中府知洋……”,这句无头无尾的话耐人寻味。查家谱,各代刘氏先祖没有到陕西汉中府任职的记载,这句话说得是谁呢?按这句话所处的位置,应该是撰写碑文的人,这位曾在陕西汉中府任职的人和老刘家是什么关系呢?至今仍是一个谜。
根据石碑遗留的文字,立碑时间是“……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三月上浣”,根据实际情况,石碑所立的时间只能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岁次庚辰是龙年,按六十甲子推算,乾隆二十五年是公元1760年,而嘉庆二十五年是1820年,相隔整整60年。那么到底是哪一年呢?
刘治是清朝乾隆十七年由井陉县北陉村迁入阜平县石坊村的,估计当时大约三十多岁。仅仅过了八年就去世并立碑,石碑上还能刻上诸多子孙的名字。推断:立碑时间应该是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农历三月上旬。
向阳庄刘元儒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去世,享年65岁,嘉庆十七年十一月上旬立碑。可以看出刘元儒的石碑比刘治的石碑早立八年。

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

向阳庄刘元儒石碑
现查明,石坊南岸村的另一块石碑不是刘氏家族石碑,而是清朝嘉庆年间石坊村重修观音堂的功德碑。
石碑记载:重修观音堂首事(首事应是提议、组织的意思)是刘显经(向阳庄)、贾增鹏、郝云、贾清梧四人,这是石坊村刘、贾、郝三姓的先祖。功德碑由刘显廷(向阳庄)熏沐敬撰书丹(立碑必须经过的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勒石。书丹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石碑上)。

石坊村重修观音堂功德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