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华通花字,就是桃花盛开、黄莺啼叫、燕子飞来的时节。“鹰化为鸠”很有意思,是古人对周围的景物观察的误解:在惊蛰节气前后,附近的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有个成语“鹰化为鸠,犹憎其眼”,说得是:即使老鹰变成了鸠鸟,众鸟仍然讨厌其眼睛。比喻外表虽然有所改变,但改变不了其凶恶本性。此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这个成语和节气并没有关系。
惊蛰,开始进入九九,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惊蛰这一天民间习俗主要有:
1.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如被咬,则在一年之内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祭白虎:用纸绘制白老虎,拜祭时,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打小人”驱赶霉运。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演变成“打小人”驱赶霉运。过去,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拖鞋拍打纸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小人的目的,就是抒发个人内心的忿恨。这一习俗现在很少了,但用艾草驱虫去霉是有一定道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