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说春秋战国(四):诸子百家

(2023-01-26 17:26:45)
分类: 文化视角
       春秋战国是一动荡的年代,期间五侯称霸,七国争雄,惊心动魄。在这个涌动的历史潮流中,人们的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许多学派。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称为诸子百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著名的学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9家,俗称九流;还有小说家,可谓之十家九流,另外,兵家、医家也是重要学派。这些学派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1.道家。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羲一划开天,成型于春秋晚期,创始人为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后人尊称太上老君,主要著作《道德经》。重要代表人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主要著作《庄子》。老子、庄子的学说称为“老庄之学”。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的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思想的特点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2.儒家。《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家学派创建于春秋晚期,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重要代表人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主要著作《孟子》。孔子、孟子的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这两个字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指思想上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义指行为上应当公正、合理地去做。儒家学说把仁、义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由于儒家学说提倡忠、孝,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汉朝以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影响了中国历史2000多年。
       3.墨家。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道家、儒家称为诸子百家中的三大学派。创建于春秋晚期,创始人为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鲁阳(今河南鲁山)人,又说鲁国滕州(今山东滕州)人,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主要著作《墨子》。
        墨家提出“非命”、“兼爱”之论,与儒家相对立。非命,指不从命。这是墨家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兼爱,指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兼爱与实现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家学说以实用为主,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很多主张都是针对现实中的缺陷而发的,这种突出的实用理性,不但使其著作存在很多前后矛盾之处,而且理论适应性很差,一旦时过境迁就失去了存在基础。由于脱离实际,战国后期,墨家学术思想被涌动的时代潮流淹没。
       4.法家。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法家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今仍然不能确定法家的创建年代和创始人。法家有许多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姓韩名非,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协助秦始皇建立统一帝国,制定秦国法律制度,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
       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但法家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片面夸大法律的作用。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因此,对历史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5.名家。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又称刑名家或辩者。创始人为邓析(公元前545年至—501年),春秋末年郑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著名思想家。名家还有一个重要代表人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著名哲学家。
      公孙龙能言善辩,曾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他有了一条是这样论辩的: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实际反映的是形式逻辑中的种属概念,马是属概念,它包含种概念白马,属、种概念是不同的,所以白马非马。
       看来,名家的思想理论应该与形式逻辑有关。
       6.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思想学派,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主要有:战国尸子(公元约前390—公元前330 ),姓尸名佼,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著有《尸子》;秦代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著有《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招集门客所集《淮南子》。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不自命为杂家,自从《汉书·艺文志》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7.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又称农家流。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学派创始人和杰出代表:许行(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人,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他们意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并对物价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认识。《神农》20篇(佚名),近代史学家认为是许行的著述。许行和孟子是同时代人,《孟子.滕文公上》记载着许行的讲话内容。后世《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作,是先秦农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农家独到的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对后世的农业社会和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阴阳家。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阴阳学是古代汉族重要的哲学思想,《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齐人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别名驺衍、邹子,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山东章丘人,是阴阳家的重要代表,主要著作有《邹子》、《邹子终始》、《主运》、《大圣》。
       阴阳家是把阴、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遂衍生出新的思考模式:八卦是用来表示阴阳的移动与变化,代表着各种自然现象,可以推移;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不断循环、变化,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研究八卦和五行说,能从天体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
       阴阳家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性是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类的影响。如今,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的内容。还可以在黄历、农历或农书里看到。
       9.纵横家。在战争兼并时代,国与国有时需要联合对敌,有时需要分散击破,由此产生纵横家。他们的鼻祖是鬼谷子(约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今河北省临漳)人,主要著作《鬼谷子》。纵横就是合纵连横,鬼谷子最杰出的两个弟子:一是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有《苏子》一书,主张合纵;二是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魏国贵族后裔,主张连横。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南北为纵,东西为横: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合纵连横的最终结果是:秦凭着雄厚武力,利用连横瓦解六国的联合,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战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10.小说家。在古代中国,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小说家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
      小说家著作有《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佚。
      小说家虽不入流,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代替的。 
      11.兵家。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兵家集大成者是孙子的《孙子兵法》。孙子(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名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应该是兵家学派创始人。另一位重要的兵家代表人是孙武后人孙膑,生卒年不一知,战国初期军事家,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
      兵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主要指整体战略方面的研究。
  兵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主要指战术方面的运用。
  兵阴阳者,“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战场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环境因素,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地利”。
  兵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利攻守之胜者也。”指的是士兵单兵训练、武器装备等的创新发明和使用方法等。甚至包括,征兵对士兵的选拔,部队的日常管理方法,后勤保障等一切军事基础学说。
      12.医家。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那是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百家争鸣中,医家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  
       春秋战国到汉朝,中国出了许多名医,最具代表性的有扁鹊、仓公和华佗。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医学家之首。扁鹊在青年时曾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得其真传,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并且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杀死。著有《难经》、《内经》、《外经》、《肘后方》。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西汉初期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淳于意曾任齐国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他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他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麻沸散,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致死。著有《青囊经》,已佚。
 
戏说春秋战国(四):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