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阜平老家的风俗,给逝去的先人上坟从清明节前十天开始,直到清明前一天,表示家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而清明这天上坟,后代易患青光眼。虽是迷信,也得入乡随俗,何况还是老家的习俗。
4月1日星期天,我们驱车回老家。早9点从张家口直接上张石高速,二个多小时就到了涞源,又驶入207国道。207国道涞源至走马驿段正在修路,但仍能通车。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中午12点半左右,我们已到了阜平县城。
在县城午餐后,我们决定先到庙沟掌村。
阜平向阳庄刘家的说法:石坊村刘家第四门住在庙沟。在电脑上百度地图查找,阜平县境内有四个庙沟村,其中阜平镇楼房行政村的庙沟掌村可能就是所说的庙沟。向阳庄到庙沟掌直线距离只有20里,但要去庙沟掌却要绕道阜平县城走50多里,其中有15里的山间小路。
汽车出了阜平县城,沿207国道向西南行驶大约20里,然后向右拐入通往楼房村的水泥路。路很窄,只能通过一辆汽车,如果对面来车,就得找一个稍宽的地方避让、错车。到达楼房村后,我们停在路边,到一农户询问,院内坐着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头,当我们说明要到庙沟掌村寻找老刘家的人时,老头很激动,他说他就姓刘,叫刘凤祥,前几年从庙沟掌村搬到楼房村。他是我的一个本家哥哥,凤祥老哥要为我们带路,一同去庙沟掌。
出了楼房村向西,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深入大山,一路上坡,汽车只能一档前行,走了七、八里,总算到了庙沟掌——一个坐落在大山中的小村。
庙沟掌村
在庙沟掌村里,又找到一位本家哥哥刘凤瑞,两位老哥向我介绍了庙沟掌刘家的一些情况,年代久远,他们依稀听说:老刘家是从井陉迁来的,祖上曾有“前程”(指曾有先祖在朝中当官);庙沟掌刘家和南安、向阳庄、石坊的刘家是一家子。他们还告诉我:由于庙沟掌村山高路远,老刘家许多人很早就开始外迁,除迁到北辛庄的人较多外,其余都是分散迁出,现在本村刘家人已经不足百人。
庙沟掌村刘凤祥刘凤瑞两位老哥
我们来到村东,庙沟掌刘家老坟在一片梯田中,这里曾埋葬着刘家几代老祖宗,“文革”中曾平坟造田,坟地被破坏。“文革”后只恢复了第一代老祖宗的坟,后来去世的人,有的就埋在老祖宗坟下,有的另立了坟地。凤祥老哥指着一座老坟说:“这就是庙沟掌刘家第一个老祖宗的坟。”我看到:田埂上一个小土包,长着一根拇指粗的荆条,不细辨认,很难看出是座坟茔。庙沟掌刘氏后人,怎知在这山中小村边的一捧黄土下,长眠着一位大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廪膳秀才(注:朝廷发给生活费的大秀才)!
刘元吉之墓
《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石坊村刘氏始祖刘泽治(又名刘治)的四子刘元吉,字起运,廪贡生。生三子,长子显临,武庠生;次子显名(民),文童生;三子显谟。
庙沟掌村刘氏先祖刘元吉
《北陉村刘氏家谱》对刘元吉的三、四代还有记载,这在阜平石坊刘氏家族中是仅有的,为我们研究家族历史提供了大量信息。
庙沟掌村刘氏第三代:显临生长子正修(武庠生)、次子志修(武庠生);显名(民)生子纯修(武庠生);
显谟生长子诚修(文庠生)、次子道修(武庠生)、三子德修(武庠生)、四子恒修。
庙沟掌村刘氏第四代:正修生长子秉文、次子秉武、三子秉俊、四子秉杰、五子秉X;志修生子一;纯修生长子秉忠、次子秉信、三子秉仁;诚修生子秉英;道修生子四;德修生子一。
可能是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作为书香门第之家的刘元吉的后代开始弃文习武,其长子刘显临为武庠生,即武秀才,其下一代修字辈出了五个武庠生。
在阜平石坊村刘氏四大门中,庙沟掌村自然条件是最差的,而刘氏子孙却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顽强地繁衍生息,算来已经250多年了。
一个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家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