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年后,上海或成老年城

(2013-11-21 22:56:43)
标签:

上海

城镇化

老年城

二十年后

财经

二十年后,上海或成老年城

    十年前,我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上班。那时常常工作到晚上八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八点后的公交不拥挤了。

    晚上下班,我坐在公交车上,一天劳累后,静静坐着,多少带来一丝惬意,闭上眼睛,周围似乎只属于了我。后座传来两位女生的对话,巴士行进着,她俩的对话也越来越热烈,听得出来两位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听得出来两位是大学同学,听得出来一位先来了上海并有了工作,但到上海的时间不算太长,另一位则是刚到上海还在找工作,那时的八百伴地区远没今天那么繁忙,但已经让两位新来上海的女生激动不已,其中的一位居然蹦出来一句:“我死也要死在上海。”

    我吃惊地睁开眼睛,回头看了一眼这两位女生。女生们显然注意到了自己的激动。车内暂且安静了下来,不一会,又是女生们的激动,这个世界本来就属年轻人。

我相信那年来上海的两位女生多半有机会幸运,因为这十年上海会有激动人心的经历。

我幸运,十年前就来到上海,那时买房的压力远没有今天这样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幸运,我经历了世界上最大城市最快变化的年代。只是我不再年轻了。

今天来上海的年轻人还会有十年前来上海的年轻人一样幸运?是否还有决心死在上海的激动?

城市和城镇的区别可以列出许多种,以我来看其实只是人多人少的区别。现在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十多年为负数,上海未来三年内的(2015年)老年人比率将高达30%,到那时上海彻底老了,这个老不是指上海的历史,而是指上海的年轻人少了。

谁能改变这种趋势?即使今天上海户口全面开放,即使今天上海生育全面放开,即使今天上海对外来人的态度完全改变,会有多少外地青年才俊来上海?上海变老的速度能改变?

我再举一个例子。今天上海市有十几条地铁,有内、中、外环,外围有许多高速交通,而去维护这些公共设施,成本会是几何?我们都不明白这块服务的收支缺口有多大,而这才只是上海正常运营的一小部分。十年后,当我们这代人慢慢地不开车了,慢慢地不用公共交通了,慢慢地步入老年人行列了,且我们又呆在上海,上海又会是何种情景?这样的缺口会增加到多大?谁来填补这块缺口?

“一辆黑色的小奥斯汀汽车远远驶来,在柏油路上发出轻轻的咝咝声。马路两边是整齐的梧桐树,树根那部分去年冬天涂上去的白石灰粉已开始脱落,枝头上宽大的绿油油的叶子,迎风轻微摆动着。马路上行人很少,静幽幽的,没有声息。天空晴朗,下午的阳光把法国梧桐的阴影印在柏油路上,仿佛是一张整齐的图案画。小奥斯汀穿过了横马路,降低了速度,在梧桐的阴影上开过来。”

上面的文字是作家周而复在七十年发表的小说《上海的早晨》的开篇。

今天我们看不到“车从远远驶来”,我们也听不到“在柏油路上发出轻轻的咝咝声”的场景,我们更瞧不见“绿油油的叶子”,因为道路上挤满了车;我们从哪找得到“马路上行人很少,静幽幽的没有声息”这种景象?昨天“早上”上海的“轻轻的咝咝声”、“绿油油”、“静幽幽”已经成为了今天上海人的梦景,而拥挤才是现实,让人担忧的是,这一拥挤不可延续,更让人担忧的是拥挤过后不会再回到“咝咝”、“绿油油”和“静幽幽”的“早晨”。

    十年前年轻人愿意将自己的未来寄托于上海这块土地,因为上海会有着激动人心的故事,另一个原因是十年前上海相对靠谱的生存成本。今天的年轻人仍然可以离开自己的家乡,他们的目标并没有变,去生存成本不太离谱的地方找寻可以激动他们的故事。

对于年轻人,上海满足不了了,也许城镇化能满足他们。

有了网络就没有了遥远,没有了遥远就没有了他乡,没有了他乡就不存在客死。激动的故事,那“咝咝”、“油油”、“幽幽”的滋味不在梦里,而是在网里,是在生存成本比较靠谱的地方。

对于年轻人,上海满足不了,也许城镇化才可比作我十年前追梦的上海。

如果真是这样,上海就真惨了,因为上海未来的主要特征是一座老年城。

城市是有生命的。历史上有多少曾经名声赫赫的城市今天死气沉沉,甚至只有考古的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一定有这样一条:外来的青年不愿“入伙”。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无法忘怀自己在中国的三十多年经历,他结晶心血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紫禁城的黄昏》(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晚年的庄用所得稿费买了一个小岛,在岛上挂起伪满洲国国旗,每逢年节,庄还穿起清朝服装,与其说是怀念他的“皇上”,到不如说是这位终身未娶的中国末代皇帝的英国老师以此稍解晚年孤独而已。

如果上海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在未来的几年内拿不出吸引年轻人来上海的办法,今天看似生机勃勃的大都市变成一座老年城至多只需要一代人的时光。那时退了休的管理者们能做的至多成为一群中国的庄士敦,写上几部《上海的夕阳》。

未来二十年,是城市与城镇抢未来的二十年,谁抢到年轻人谁就赢,可能的结果是要么城镇化让人失望,要么大都市成为老年城。

此文是《齐格2013年十大记事》之四:城镇化

《齐格2013年十大记事》之三:十八届三中全会

《齐格2013年十大记事》之二:新快报事件

《齐格2013年十大记事》之一:杭州张氏叔侄无罪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