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井蛙瞧俄国
好友去欧洲,需莫斯科转机,我驱车送友至上海浦东机场。回家路上,我一念闪过:过去和现在的俄罗斯,我知道多少?
我甚至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题目:俄罗斯具备一个世界超级强国所需要的所有必要条件。这是一个令人啼笑的命题?
就是这个俄罗斯,我父母没有去过,但他们能唱的俄罗斯歌曲多于能唱的中国歌曲;就是这个俄罗斯,我的英文老师没有去过,但他讲的俄语远远比英语要流利;就是这个俄罗斯,我女儿没有去过,但她在牛津跟着英国导师,研究的课题是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转型……
我计划来年春天与女儿一起去瞧瞧这俄罗斯,回来后能集中时间将我这些日子一闪一念带来的胡思乱想,集成《井蛙的啼笑记事》。
今天算是开写了。
不少俄罗斯人获诺贝尔奖,我写过一文曾提过这件事(“诺奖也爱傍大款”)。俄罗斯人不去领奖诺奖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尽管原因有许多。
据说世上最难获奖的并不是诺奖,而是菲尔兹奖(Fields Medal)。让我们从这件事来看看俄罗斯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菲尔兹奖的全称叫国际杰出数学发现奖(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由国际数学联盟颁发,每四年才评选一次,颁给2-4名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菲尔兹奖还有一个极其严格的年龄限制,只颁给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
科学家最需要的品质是努力和坚持,从诺奖者的年纪来看,就是这个理,对于菲尔兹奖,那是另一回事,菲尔兹奖展示的是年轻天才。
俄罗斯人至今已有9人获菲尔兹奖,仅次于美国的11位和法国的10位,出彩的是自1990年后的6届获奖者中,俄罗斯届届有获奖者,除了俄罗斯人还有可能继续这一传奇外,真想象不出这个地球还有哪个国度能再现传奇。
从6位最近几届菲尔兹奖俄罗斯人中,我们多少发现一些特征。
1966年生于苏联列宁格勒(现改称圣彼得堡)的佩雷尔曼是200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他也是首位拒绝接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史上曾出过一位数学家格罗滕迪克由于政治原因,于1968年宣布放弃菲尔兹奖,但事后经说服,改为接受菲尔兹奖的荣誉,但不参加在苏联莫斯科的授奖)。四年后的2010年,佩雷尔曼被授予千禧年难题大奖,但他未出席授奖仪式,也未接受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其拒绝原因是另一位数学家哈密顿 (Richard Hamilton)也理应获奖。
拒荣耀,拒奖金(这可是科学领域全世界金额最高的奖金),原因是认为有人也做出了漂亮的工作,奖励不应属于他一人。不知道在这个地球上,谁还能找出第二例来?
这就是俄罗斯人。
全中国人都会以为,菲尔兹奖应象乒乓球世界冠军一样属于咱中国人。
华裔菲尔兹奖者确实有两位,一位是2006年获奖者,但他是个不会写汉字的澳大利亚人,名叫陶哲轩,1975年出生,陶的父母均毕业于香港大学,1972年移民澳大利亚。陶还在12岁时就赢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另一位是1982年获奖的邱成桐先生。邱先生是在香港完成了他的基础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邱先生担任我母校的名誉教授,我当时在数学系做助教,有幸听过他的讲座。邱先生的报告给我的启示是我完全不是搞那的料,这不是数学知识,但这是人生道理:有些事靠用功是不解决问题的。邱先生还句话广受中国人争议:“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澳大利亚有多少中学生曾获奥林匹克数学金奖?除了陶哲轩,我找不到答案,请读者帮我找找,而陶1987年获奖那年起,中国是每届获金奖最多的国家。
再来瞧瞧俄罗斯人。2010年菲尔兹奖者斯米尔诺夫在1986年和1987年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6年菲尔兹奖者奥昆科夫在高中时期对社会科学更加感兴趣,参加德语奥林匹克和经济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且得过奖,从没参加过奥数竞赛。1990年菲尔兹奖者德林费尔德1969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赢取了一枚金牌。
这就是俄罗斯人,奥林匹克获奖者可以发展成菲尔兹奖获得者。
从中国人在奥林匹克竞赛中的获奖情况来看,中国人没有理由不获菲尔兹奖,但至今获奖依然是零,为什么?也许俄罗斯人给了我们答案:除了聪明外,还需要别的东西,比如兴趣、目的、金钱观、荣誉观和公正。
俄罗斯,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众多天才少年的国家,那是一个可怕的国度。
今天我们谈俄罗斯人惨不惨谈得正浓,其实不相信眼泪的俄罗斯人却正在对我们说:“看着你们,我们不由得很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