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市场杂谈就业教育 |
读不懂的数字和听不懂的台词
一、读不懂的数字
2012年,一家知名数据服务公司出版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年报,该公司出版这样的年报已有四个年头。
这份年报最主要数据如下:
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显著上升,比2010届(88.1%)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
一读: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既然毕业半年后就有超过90%的毕业生就业,这个数据在全球都值得吹吹牛,不知道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中国社会头痛的事。
二读:再往下读,也许我读错了就业率是什么意思。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
就业率是一个比例数据,要让一个比例数据大有一个办法,即使分子不增大,只要分母变小即可。何谓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准备啃几年老的新科毕业生算不算属于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之外?
三读:也许又是我读错了,按年报中说,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出路在研究生扩招?报告中说,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2%,而毕业签约率不到40%,读不懂为什么会出了90.2%这个数?
四读:签约率不足40%,半年后就业率为90.2%,读不懂签约率与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半年后都能就业,半年后大学生就业问题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了?
五读:2012年的年报总结的是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2013年大学生就业是个问题,难道2011年经济景气与2013年经济景气有如此大的出入?
六读:也许全是我读错,或全是我读不懂。让各位看官读读,“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只有9.8%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找不到工作?
二、听不懂的台词
前些日子,有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在大学生圈子中很有名气,7天票房突破2亿,连连满场,观众看完片自发鼓掌,并成功地被冠上了“创业传奇巨制”。
殊不知,这部电影冲击的不是当代年轻人的梦想,却是院线排片比率。有报道称,在全国院线预排片比率上,这部电影冲击了50%的高数字,即5月17日首日在20大城市的预排片高达50.36%,中影集团副总裁张强转发了该微博,并称“一个新的国产片纪录又要诞生!”。首映当天有一半的院线资源被占领,而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有八个样板戏呀!
殊不知,这部电影冲击的不是当代年轻人的梦想,而是当代年轻人对成功的定义。
殊不知,这部电影冲击的不是当代年轻人的梦想,而是当代年轻人的懵懂和无知。这部电影在北大和清华非同凡响,人家挣得锅满钵满,学生们起劲地帮着敲锣打鼓,这两所大学的许多毕业生不算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因为他们许多人要么读国内的研究生,要么读国外的研究生,这是北大和清华能做的最大贡献。
“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这句台词被称为电影最美的台词,只是让人读不懂,因为活过的人都知道这永远实现不了。
波兹曼(Nell Postman)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精神。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是呀,数字是一种娱乐,梦想是一种娱乐。现代是为自己做嫁衣的年代,娱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是年轻人读了这些数字以为他们能轻易找到体面,听了这些台词以为梦想就在眼前。
这是系列“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的第六篇。系列第一篇是《你会飞得更高?》,系列第二篇是《一代人岂能承载两代人的梦》,系列第三篇是《大学也有一本难念的经》,系列第四篇是《政府的牌局》。系列第五篇是《就业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