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教育杂谈高考 |
系列:
“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之二:家长篇----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这是系列“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的第二篇《家长篇----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系列的第一篇是《学生篇----想要飞得更高》。系列的第三篇将是《大学篇----为了谁》。
“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之二:家长篇----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母亲摸着我的头说,父亲的同事是位大学生,复旦的。我最终没有机会读复旦,不知道母亲的心疼得有多深?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慈禧母亲70大寿时,慈禧写给母亲一首诗。
让我猜?我死也猜想不出这是慈禧写的诗,因为我的父辈告诉我,慈禧是个坏人,以父辈的标准,什么叫坏人,就是一辈子不做一件好事、甚至连善梦都不做一个的人。
当前高考学生的父母约45岁,他们的中学时代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大学考试录取率远低于25%,加上没有参加高考的,估计那个年代每届高中生中,十个学生出一、两个大学生,极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大学的机会。但他们目睹了八十年代那帮子所谓“天之骄子”得宠时的模样,这种情景好似一根细针刺入他们的内心,每次心动,都感受到疼。要治愈,得靠孩子。
2011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有3000万琴童。3000万琴童,3000万琴童家庭,3000万本帐。根据美国《时代》杂志调查数据,琴童和钢琴家的比例是250000—280000比1,这是神话能实现的概率,但这3000万个家庭决心去尝试。
也许大家不会同意我的说法,大家会解释地说,我的孩子练琴只是为了提高素质。
但又有几个琴童不是日复一日地只练习车尔尼的练习曲?又有几个不考级?又有几个不一年到头只练习那几首考级的曲子?
3000万个家庭,超过十年的努力,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培养出100多位中国职业钢琴家(按琴童和钢琴家的比例是250000—280000比1),二是支持中国的钢琴全产业繁荣,从钢琴制造到钢琴考级。
父母亲逼着孩子通过学习音乐来提高素质那又是一个神话。但家长们决心再试一次。
成年人读神话故事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不会有成年人相信神话。
我有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
一位同事问我:孩子中考成绩不理想,要考入(理想)高中不现实,走读书那条路不现实,有什么办法?
在中国,考不上(理想)高中,进不了(理想)大学,这是共识。
我对他说,你太太是公务员,你家房子没有按揭,你是注册会计师,你可以自己先辞职下海做小生意开始,让孩子做帮手,你甚至还可以再接一些会计的活,收入不会少。你的孩子只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不影响他在别的方面取得成功。
他同意我的建议,但他不会做,原因是他与他太太都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他接受不了他的孩子的文凭比他们低的事实。结果是花钱托人进入高中,让孩子走上全家人都认识到没有未来的路。其实他的孩子社交能力挺强,谁能说,孩子不读大学,他的未来一定不体面?
父母真的在关心孩子的性格塑造?
父母真的在关心孩子的成绩?
父母真的在关心孩子的道德行为?
父母真的在关心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可怜中国父母心
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起到多大的作用?父母真的能够帮助孩子成功吗?
美国人利维德(Steven Levitt)在他风靡全球的书《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中提供了让人大吃一惊的研究结果,对孩子起着影响的并不是“父母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是怎么样的人”。
今年是被称为史上最严高考年,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6月8日,一名正在湖北钟祥三中对面酒店通过无线电波向“指定”考生发送试题答案的可疑人员被警方带走进行调查时,该人员竟称:“这个酒店内又不止我一个人在发答案,干吗只抓我一个?”不仅如此,考试结束后,部分作弊未遂的学生及其家长有的抱怨接收不到播报答案的电台信号,有的抱怨外地老师监考太严,愤怒的家长们围堵了监考老师,更有两名异地的监考老师被打。
清代科举舞弊是要斩首的。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绍兴人周介孚(鲁迅的祖父)行贿乡试主考,被判"斩监候"。"斩监候"即今天的死缓。
我真正悟出了为什么父辈对我说的那个坏人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可怜中国父母心”。
不是这样,还能是哪样?
让孩子承载自己的梦想,不关心孩子性格和品德塑造、不关注孩子创造能力培养,更不注意自身行为素养,以为精力和金钱能为孩子带来体面未来。
谁信?
没有承诺
没有了你
我付出一生的时间
但是回忆回忆回忆
我还听见你的声音
我还不能接受分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