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吐故纳新4224
吐故纳新4224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46
  • 关注人气: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缙云之霞——读诗集《缙云诗词》(中)

(2024-02-05 09:37:29)
标签:

文化

感谢新浪博客,成就了我对诗与远方的追寻,有幸读到女教师谭芝萍的诗集《缙云诗词》,走近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家国情怀。




      回眸,曾经花开似锦,生活比蜜甜的旖旎画卷,经常在谭芝萍心里回放。然而,无论她怎样问自己,最终的结论是,来自于身体里奔涌的热血,耿直的天性;也或许,自从她读书识字,走出山村那天起;自从她心仪杜甫,崇尚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光明磊落、清清如水地活着,决定了她必按自己的心性做人行事。

      从古至今,中国的志士仁人便以报效国家、民族为使命,持有悲人悲世而不自悲,先 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无数的精英,以清逸的风骨与高尚的节操,将一座座精神峰峦矗立于中华大地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滋养了我们身在其中的土地生机盎然,激扬了五千年的文明之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感谢圣贤,以长江黄河的乳汁,哺育滋养了生生不息,我们民族的精神烛照——家国情怀!

     谭芝萍将“家国事,匹夫犹有兴亡志”铭刻于心,践之于行,以自己的冰清玉洁,侠骨柔肠,谱写了 “喜生侠骨思秋瑾,愤世歌诗慕蔡姬”奇女子的生命之歌!

 


酷爱读书,痴迷文学的谭芝萍,对诗词鉴赏与创作,有着与生俱来的爱恋与天分,写过上千首诗。遗憾的是,从云中漫步跌入万丈深渊后,她将自己所有的诗作全部烧掉了。凝着心血的诗稿,瞬间化为灰烬。黛玉因爱情破灭焚诗稿,谭芝萍因人生变故焚诗稿。不一样的端由,肝胆俱裂却是相同的。

原本喜爱杜诗的谭芝萍,跌宕起伏的困境里,对杜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苍茫深沉的风格与意境,越发亲近。晚唐年代,杜甫写了那么多的哀悼诗。诗圣哀悼的不是个人的形格势禁,穷困潦倒;是大唐的风雨飘摇,民不聊生。苍凉幽远的诗眼,寄托于清瘦枯绝,血泪交加的文字里,自有其天风海涛的浩荡与震撼。

至情至性,连着筋脉的诗魂,如林中响箭,激越飞鸣。然,它真地落矢成冢,消失无踪吗?在岁月的深处,它蝉蜕的内涵,不是转换为别样的形态,清浅地发出微曦的晨光吗? 如是,诗,一直活在谭芝萍的血脉里。好多年里,涸辙之鲋的她,即使没有一首诗作,诗的精灵也没有弃她而去,它们在她的心底潜伏着,沉睡着,只等一个合适的机缘生根发芽,作飞天之舞。

春回大地,谭芝萍终于迎来了峰回路转,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她获得了彻底平反,重新回归教师岗位,以61岁高龄,在重庆一师,重庆师范学院任高级讲师。为把荒废掉的二十余载光阴夺回来,她将满腔的爱与丰富的学识,倾注于教书育人之中,深度感受到了桃李芬芳的欣慰与幸福。

退休后,她有了充裕的时间,遂将钟爱杜诗,为研究杜诗成果发光发热的夙愿,作为新的目标,日复一日,潜心研究,几易其稿,抒写了长篇学术文章。1993年,她病故后,凝聚心血的书稿,经过子女整理,送交四川大学中文系和杜甫学会审阅后,1995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仇注杜诗引文补正》学术专著。以其立意高远,考证严谨,资料详实,大气磅礴,自成一家之言,填补了杜诗成果研究的一个空白,深受业内人士的器赏。

春风浩荡,诗人的春天来临了,谭芝萍深埋心底的诗情复活了,花甲之年重新焕发了创作热情,以此发端,到她去世前的十多年里写下了数百首诗词作品,后由子女编纂结集《缙云诗词》,于2008年内部出版。

子女以缙云山为母亲的诗作命名,定有机缘。 为此,我从百度得知: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山间终日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五彩缤纷,尤以赤色居多。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缙云山由此得名。

      谭芝萍将朝夕相守的缙云山,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从山魂里汲取力量,在无边的苦海里经受磨砺与淬炼,并将山间环绕的赤色云霞,化为自己的性灵元素,终以一朵穿越岁月的缙云之霞,燃烧,绽放,飘逸于山之上,地之角。

      随着《缙云诗词》飞到海角天涯,缙云山的魂魄与霞光,越出了山城,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里飞翔,激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