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的阅读论文

标签:
教学教育文化 |
分类: 示范引领 |
谈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儿子在读二年级时,为了让他喜欢阅读,从他一年级起,我逼着自己跟他一起读《娃娃画报》、《西游记》、《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两年过去,看了他的日记中写游戏“说时迟,那时快,我趁机躲了过去”,写我发火“妈妈的头上像冒了火,烧得我的心都停止了跳动”,写一块小牌子“大小嘛,大约有我两个拳头似的”------我就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同时,我坚信,课外阅读一定能让人终身受益。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读书,乃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积极创设阅读氛围,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充满好奇,好奇过后就会成为习惯,这时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创设氛围,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一年级课本上基本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是内容丰富的绘本,教师可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适时地给他们展示一些课外优美的绘本,带领他们进入绘本情境。我在教一年级时,鼓励孩子们订阅《娃娃画报》、《幼儿画报》等优秀的幼儿绘本杂志,经常在班上与孩子们一起读这些书中的内容。2013六一儿童节上,我们还采用《娃娃画报》上的一首儿童诗编排了一个配乐师生朗诵节目。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引发了孩子们阅读绘本的“热潮”,几乎人人都能从书本中掏出一两本。
二年级时,我就要求每个学生捐出两本书,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的资源共享。每天,图书角前都有一群可爱的身影,甚至连课堂上都有埋着头“顶风”阅读的孩子,谁能不说孩子们已经沉浸在阅读之中呢?
三年级,我就试着带孩子们去校图书馆借书,并人手一个摘抄本,记下好词,好句,好段,我会随时检查,并会选择一些优秀的展示,激励。孩子们可谓是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啊!
人人有书,人人爱书,人人读书,当阅读已经成为像吃饭一样的习惯,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会随之提高。“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的精彩一定会不少。著名小学语文教师薛瑞平(博客名看云)是倡导课外阅读的践行者,她的儿子在小学时从未进入前三名,但写作水平异常突出,她一点也不着急,反而胸有成竹,一如既往的跟孩子阅读。果然,在初中阶段,孩子各科的优势展示出来了。所以,我们不要怕花时间让孩子阅读,反而要大胆地陪孩子们读书。
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必定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必定在有意无意间向学生渗透自己的读书所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堂,就能体现她是一个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教师。她的课堂总是能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教学《丑小鸭》时,她通过教材的二次开发,把三年级教材故事梗概型的《丑小鸭》与原译文(近7000字)的有关章节进行对比教学,不仅引领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还品味了原著中的文学味道,更是激起了孩子们阅读原著的愿望。她在《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亲人的重量。有人批评窦老师的课堂就是一些课外资料的呈现而已,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我认为,她至少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引了方向,做了榜样。
《争吵》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最近,我听了一次以《争吵》为课例的无对象上课比赛。参赛的十三位年轻语文教师中,只有三位知道这是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节选,但这三位教师都只是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象征性的向学生推荐阅读。其实,这本书的内容都像《争吵》一样非常贴切学生的生活,特别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对父母,对师长,对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假如这几个老师能将课堂留出4-5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们共同阅读其他一篇有代表性的故事,那学生可能会真正爱上《爱的教育》。
船儿再大,在黑夜中行驶,如果没有引航灯,它也许永远靠不了岸。孩子再聪明,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引,他也不一定喜欢读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学生才会“享福”。
三、
小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较差。尤其是农村孩子,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不能很好的监督孩子。如果指望他们能自觉回家阅读,那也可能是极少的几个。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苦恼:也想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但这时间哪里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大智慧去优化语文课堂,节省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把阅读时间留给学生。
陈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她的学生经过六年的“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名篇全部滚瓜烂熟。她的时间哪里来?她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她在《经典即人生》中写道:“我很少给学生考试,学生基本上没有大量的练习题,但是我有方法,每学期都有几张卷子专门用来应考”,“早读我带领提前半小时进行晨读”,“一学期三十多篇课文,一定要让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第二天来到学校后,他就对课文相当熟悉了,老师没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去诠释,巩固一下就很好了。”“中午午休时间也是我的阅读阵地。”看了她的做法,我想我们一定能得到很多启发。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是有用高效的课堂,要摒弃繁琐的分析抄写,要反对题海战术,真正能让孩子真读书,真阅读。
四、
读书的快乐要与人分享,读书的成果要与人展示,学生读了书才有成就感。
1、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讲故事,诗歌朗诵比赛;
2、读书笔记展览;
3、利用学校晨会让孩子们上台读书。每周,可以确立一个诗歌主题,围绕主题,教师精心挑选一些经久不衰的诗歌,每天早操前利用5—10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共同诵读。或教师领读,或学生领读,或齐声背诵,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此时校园里的读书声我想应该是最动听的,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徜徉于诗歌的乐园,穿梭在时空交错的隧道。
4、发挥校园广播作用,让学生“听书”。 农村的孩子留守生较多,利用网络读书交流肯定不现实,我校将广播站及时运用起来,在午间休息或课间时间,挑选一批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读一些经典散文,故事连载,或学生的优秀习作。这样做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实,课外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学以致用。这种“厚积”就要建立在“引导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上。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敞开道路,让他们(学生)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少年的挚友吧!”更要相信窦桂梅老师的话:“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陈琴 华一欣:《经典即人生》 , 中华书局2011年第11版。
[2]《新课程标准》
[3]窦桂梅:《窦桂梅教你阅读》系列
[4]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