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小课题资料2-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听课反思

(2019-12-19 14:30:34)
标签:

小课题

基于概念教学的高效开展的一节听课反思

   1028日,我听取了某老师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公开课,并同领导和专家参与了后续的评课工作。我在听课的过程中,着重关注了该教师在落实重要概念方面是如何完成的,完成效果怎样。现将我观察和思考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加以总结。

    一、本节的重要概念是什么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是该单元的起始章节,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结合《生物学课程标准》其要求完成的重要概念是“概述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对照学习目标的说明,“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其要求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和整理信息。而概述的内容包括“结构特征”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从内在联系上看,这三种植物放在一起讲授,是因为它们都利用孢子繁殖后代,都属于孢子植物,生活环境都离不开水,与后面的种子植物是相对应的,体现了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思想;从已有知识构建上看,在区分这三者是所采用的标准是根、茎、叶的分化程度,而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其内容来自于第二章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提供证据方面,三种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实物出发,让学生根据实物说出三种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本节课的优势

该教师在备课时,素材准备特别充分,如狼尾蕨、苔藓、海带、紫菜等等,同时将生物显微镜的使用与多媒体的利用相结合,将显微镜下的景象投射到大屏幕上,让所有的同学都能看到。这样就使得需要讲解的内容非常直观,学生的课堂体验特别的好。

三、本节课在落实重点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1.落实重要概念的准确性

生物学事实是形成重要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归纳事实和一般概念,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抽取重要概念。所以,要落实重要概念必须要准确地总结科学事实和讲解一般概念。

本节课虽然课堂体验非常好,但是教师的讲解不准确,甚至是错误。例如:

提出 “苔藓植物为了登上陆地不得不变成了小矮子”,这是一种错误的表述方式。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不断的进化”,也就是自然选择学说。在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只能通过变异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而环境的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方向。“苔藓植物为了登上陆地不得不变成了小矮子”,这种表述认为生物才是进化方向的决定者,是苔藓植物主动向陆地方向去进化,明显是同进化论的思想是相互违背的。

提出眼虫是藻类植物,这也是一种不准确的表述方式。眼虫在动物学中称“眼虫”,划分在原生动物门、鞭毛纲、眼虫目。在植物学因为眼虫体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合成营养,但又没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所以起名叫“裸藻”,也称“绿虫藻”。由于兼具植物和动物两种特性,眼虫成为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所以,按照现在的五界分类系统,则认为眼虫属于原生生物。

“藻类植物都生活在水”的表述是错误。藻类植物多种多样,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地表。淡水中的如水绵、衣藻等,海水中的如海带、紫菜、鹿角菜等,陆地上潮湿的地方如地衣(由真菌和藻类共同组成)。

将“类似茎叶的分化”表述为“茎叶的分化”,是一种不准确的表述方式。课本在描述苔藓植物的一般概念时,提到“苔藓植物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在描述苔藓植物的茎和叶的分化时,使用的是“类似”,因为茎中无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所以是不完全的茎和叶的分化,所以应该加上“类似”,这样的表述才是准确的。

将 “假根”书写成“(假)根”,是一种错误的书写方式。苔藓植物的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因其不具有根的最主要功能,结构简单,才称为假根。但在板书中,将假根书写为(假)根,这种书写方式是错误的,()代表的含义是解释说明,及时去掉()内的内容,并不影响原文的理解,但是此处如果去掉(假),则整个句子的含义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2.落实重要概念所需事实的科学性

科学事实是经过对经验事实的科学整理和鉴定后获得的,关于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描述或判断。根据科学事实总结归纳出重要概念,是生物课堂中学法和教法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课堂所描述的生物学现象、实验都应该是科学准确的。本节课给出的一些科学事实并不是真实和科学的。

在种植苔藓的时候,给苔藓根部浇水苔藓会死掉,而给苔藓叶片上喷水苔藓才能够存活,证明苔藓植物并不是靠根来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而是依靠茎和叶。这个事实的实质是一个对照实验,但其设计的并不科学严谨。苔藓的株高一般在1-3厘米,如果去掉孢朔,其高度还会下降,换句话说,苔藓基本上是贴地生长。一方面给根部浇水,水分蒸发的水汽会被叶片所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叶面积较小,给叶片喷的水分也会向下流入到土壤中去。

经过2个严重的雾霾天,苔藓植物都死光了。这种描述明显是一个伪科学现象,西安经过几个冬天的雾霾天,依然可以看到苔藓植物。本节课提出这一现象目的在于说明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把它当作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但是雾霾天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并不是划等号的。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包括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化氢油气井作业中硫化氢的燃烧排放,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根据阅读相关文献可知西安的二氧化硫呈现年度差异性变化,在冬春数值较大,但都未超过国家的二级标准,而且冬春温度低、湿度低,苔藓植物数量明显会减少,故在西安并不会出现经过2个严重雾霾天,苔藓植物都死光的现象。这种表述方式容易将学生带入理解的误区,与他们生活的事实是相违背的。

3.落实重点概念的联系性

该教师在讲解本节课采取的是进化的思想,提出“植物是如何从水中进化到陆地”,但本节课的课程内容不能够展示出或表达出“植物是如何从水中到陆地的”。进化的历程这部分内容在初二的下学期,是对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学生进行提炼总结最终得出进化历程的相关概念,本节课只能让学生体会到或感受到这样的进化过程,这种在一开始导课就提出进化的历程问题并不符合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本来要依托的概念是前面两章内容中的“分化”“植物体的六大器官”“输导组织”等,但由于前面的内容并没有进行讲授,而直接上这一节课,学生在原有概念的储备上欠缺的,所以并不能将本节课的概念相联系,在理解新概念的过程中是存在困难的。

孢子繁殖是这三种植物重要的共同点和联系点,而且孢子作为一种生殖细胞,没有办法脱离水,这也为后面讲解种子作为生殖器官可以让种子植物广泛分布在陆地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节课在讲解孢子繁殖时,很仓促的就结束了,并没有将前后的概念知识联系起来。

4.落实重要概念的及时性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离不开即时反馈。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否则学生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板书是课堂反馈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节课的板书思路非常的清楚,但其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在对比三种植物的项目列表中,只提出了“环境、种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没有“结构特征”。

板书中关于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写的是“周身吸收营养物质”,而书上的黑体字“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是教师对一般概念的认知不清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因为“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所以“藻类植物几乎周身吸收营养物质”,所以板书中的这种表述不准确的。

以上原因就导致了在最后让学生总结三种生物的结构特征时,学生无法达到及时的反馈和总结,也没有办法形成进化的思想和理念。

该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手去触摸海带,感受海带的黏腻,提出海带中有褐藻胶,学生的亲身感受对于理解知识非常的重要,也是设计的非常好的环节。但是并没有继续向下引导,褐藻胶与人类之间大的关系是工业用和医药用,也没有将这一条写到板书上,造成了板书内容的不完整。

由于时间把控的问题,本节课缺少题目反馈的环节,故并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是怎样的。而即时反馈则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