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保也玩忽悠,管理层救市不在2300点

(2011-10-21 12:06:39)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市策略

连日给予重大风险警示,在本周还是成为了现实,捆绑在大盘身上的炸弹,在官方粉饰太平的经济数据公布后,也同时被迅速引爆。“合理”的GDP平稳增长,“可控”的银行房贷风险,无论是来自统计局,还是银监会,这些对外宣称的“健康”数据,在政府看来永远都不会生病。事实上,早已失去公信力的任何辩护,在投资机构眼中,不过是极力掩盖经济问题的常用伎俩,而那些仍然指望汇金、社保救市的投资者,注定了这样的幼稚被充满虚伪的资本所玩弄。

 

当媒体都在聚焦作为国内楼市风向标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降价潮时,商业银行的房贷利率也开始全线上调,且审批和放款的时间均已延长。这与其说是对楼市雪上加霜,不如说是这些现象背后所折射的同一个问题,即信贷额度“捉襟见肘”。如果不是银行信贷紧缺,中小企业又怎会寻求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市场,地产开发商也不会因为要回笼资金而大降房价,购房者即便有买房意愿,也因为难获银行贷款而受阻。因此,一连串的关联效应,通过楼市,也正在向银行领域扩散。

 

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看来,目前约98%的个人按揭贷款“贷款房价比LTV”低于80%,按揭贷款平均“偿债收入比”为33%,超过1/2的按揭贷款和开发贷款都是在2009年二季度房价重新高企之前发放的,开发贷款的平均押品比例也达到189%,即使房地产抵押品重度压力测试下跌40%,覆盖率仍高于国际通行的110%标准。这无疑是想证明即使房价下跌40%,被抵押的房屋资产仍然不会让银行吃亏,捆绑了房地产的银行业风险是可控的。但这位高官显然避谈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负债额给银行业带来的隐患,而铁路基建大面积停工的严重问题也同样浮现。更需要警惕的是,地产与基建的投资规模正在大幅萎缩,必定拖累GDP增速加剧下滑,而难以控制的“硬着陆”风险,对任何人都是不可承受的痛苦。

 

大量的经济学者以统计局刚公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为基础,判断经济不会二次探底,是在滞后的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过去结论。这种缺乏前瞻性的表述,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未来走向。显然,实施了一年多的紧缩货币政策,在遏制通胀上已在今年第三季度开始见效,而紧缩政策的滞后作用将影响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方向。商务部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坦承,今年的第四季度外贸形势将不容乐观,明年第一季度会更加严峻,都明确表明国内经济还远未到危险时刻,这也意味着投资者的恐慌还未到高峰,而敏感资金从股市新一轮大撤退才刚刚开始,目前对大盘底部的猜测也就毫无意义。

 

不少投资者对管理层救市的期待并未泯灭,尽管上周一汇金增持四大行,被诸多市场人士定义为“救市”,事后证明这只是一曲套牢更多激进抄底者的闹剧,但媒体仍然在寻觅具有国家背景的“救市”举动,社保基金在9月净开16个账户,再度引起市场对社保基金将要抄底救市的揣测,虽然坐拥近万亿元的社保基金可用于投资股市的资金规模有数千亿元,但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社保基金,在股市里向来小心翼翼,与其它机构有着本质区别。即便是在今年6月被各大券商喊为“2600是底”时,社保基金仅仅试探性入场也不过百亿元,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更加不确定时期,社保开户有为股指逼近2000点准备抄底的考量,但决没有大举抄底的胆量,指望社保基金救市,显然不合实际,社保也不会扮演救市的角色。

 

更何况,管理层目前并无救市意愿,IPO申报材料取消3个月预审期,显然是特意加快审核节奏,这意味着企业寻求IPO闯关将更加高效。在讨论管理层会不会救市这一问题上,不要试图去猜测谁来维稳股市,最有效的常识,就是监管层是否停发新股与再融资即可,现在看来,这种指望已更加遥遥无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