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2012-11-07 14:28:13)
标签:
杂谈 |
《简单的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人教版教材创设的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清洁剂浓缩液的问题情境。教材首先通过一段文字说明稀释瓶上用不同颜色条形标明比的含义,使学生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接着通过三个人物对话插图,由阿姨说明稀释要求并提出问题,再由两个学生讨论算法,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解决问题。
冀教版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解决问题。活动一,通过直观图示呈现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两部分以及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活动二,教学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三部分的问题。这个问题中出现了三个数连比,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理解2:3:5表示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自己试着解答。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不管哪一种版本教材都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例里,经历解决简单按比例分配的过程。
2)、能力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到按比例分配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意义,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比、份数、分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解题。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延伸。本节的内容是已知总量和比,求部分量按比例分配问题。教材这样安排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便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l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埋下伏笔。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口算——情境引入——自学——展示——反馈
第一环节:口算
分数乘、除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订正。培养学生口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为学生后面解决问题,学习新知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分一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按1:1把6颗棋子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6颗棋子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以外,还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自学
1、出示例题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信息
3、议一议: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种茄子面积和西红柿面积的关系
预设学生交流情况:
1)、把这块土地面积平均分成8分,其中3份是茄子,5份是西红柿
2)、种茄子的面积是种西红柿面积的3/5,种西红柿的面积是种茄子面积的5/3
3)把这块土地面积平均分成8份,种茄子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8,种西红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8
4、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先出示自学要求: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种茄子和西红柿的面积比是3:5,表示种茄子和总面积的比是几比几?种的茄子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西红柿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是几比几?种的西红柿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5、学生自学课本例1,教师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教师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索新 知。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充 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6、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
第四环节:展示
1、交流算法,预设学生算法有以下几种
1)、用份数来思考
种茄子的面积:984÷8×3=369(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984÷8×5=615(平方米)
2)、把比转化为分数,再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3+5=8
种茄子的面积:984×3/8=369(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984×5/8=615(平方米)
2、检验:组织学生交流检验的方法
预设两种检验方法:
1)两种部分量相加等于总量;369+615=984(平方米)
2)两种部分量化简等于最初题中所给的比:369:615=3:5
3、算法比较
比一比交流的几种方法有什么异同点、联系
将比转化为份数、分数,将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尝试应用例2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1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2,并运用例1的技能来独立解决例2并展示,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自学是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5、比较两个例题的联系与区别
1)相同点;都是已知总数求部分数,题中的比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将比转化为分数与总数的关系后再解答。几部分的总和正好是总数。
2)不同点:第一个例题是两个量的比,第二个例题是三种量的连比,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6、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反馈
1、基础练习
解决课前分卡片时产生的问题。
这个练习采用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20页的“做一做”第1题、第3题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平安堡学区 实验小学学校 六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授课教师 |
司秀枝 |
授课时间 |
2012、9、13 |
授课类型 |
新授课 |
||
课 |
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
课 |
1 |
||||
课时目标 |
1.在实际情况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及存在价值,掌握按比例分配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按比例分配的价值和意义,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及分析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 3.进一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
学习重点 |
体会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意义,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
||||||
学习难点 |
通过理解比、份数、分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解题。 |
||||||
一、 口算条 巡视、订正 二创设情境 (1)、按1:1把8颗棋子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8颗棋子分成两部分。 三自学 (一)、复习 (1)、甲数是8,乙数是10,则甲数是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2)、出示复习题:一个农场计划在 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1)、出示自学要求: 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2,表示播种小麦和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玉米的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学生小组自学例2,教师进行指导 2、自学例3、 四、展示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题 1、 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种茄子和西红柿的面积比是3:5,表示种茄子和总面积的比是几比几?种的茄子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西红柿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是几比几?种的西红柿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
学法指导 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检查 学生动手分一分 独学-对学-群学 独立尝试 同桌探讨 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重点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学 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土地的总面积及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求每一中农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对每一道应用题的两种不同算法,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解题思路,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质疑。学生在交流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夯实基础,训练学生的思维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及分析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 义 |
|||||
2、例3 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 水泥、沙和石子的比是2:3:5 石子与总分数的比是几比几,石子占总分数的几分之几;沙子与总分数的比是几比几,沙子占总分数的几分之几;水泥与总分数的比是几比几,水泥占总分数的几分之几; 3检验 1)两个部分量相加等于总量或两个部分量的最简比与原题所给的比相同 2)三个部分量相加等于总量或三个部分量的最简比与原题所给的比相同 4、比较 例2和例3有什么不同 五、反馈 1、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9: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2、62页的“做一做”第1题
3、(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4、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现在有20吨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产出这种合格的混凝土? 六、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
,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解题思路,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质疑。学生在交流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在组内说一说自己检验的方法,全班进行归纳与验证 观察例2和例3先自行比较,再和组内同学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审题分析题中的信息理解题意再解答并进行检验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先组内说然后全班进行归纳 |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2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3,并运用例2的技能来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通过掌握正确的检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这个练习用采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多层次训练,形成技能。,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
|||||
达标测评 |
20页前1—15名1-5题,20—30名1—4题其他1,4题 |
||||||
课后反思 |
学生这一节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正迁移,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解决了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