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三物理二模质量分析报告

(2011-08-29 10:12:55)
标签:

物理

质量分析

报告

上海安脉

教育

分类: 物理

一、 试卷的基本情况
    1.试卷的题型结构

题型

选择

填空

作图

实验

计算与应用

题量(34)

13

6

4

7

4

占分(120)

26

16

8

38

32

二、学生抽样试卷分析及卷面暴露的问题
    我校参考人数196人, 108以上82人, 优秀率为41%,平均分为94.9分。
    主要问题
    1.部分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题第1题估测题,再如作图题20题,凹透镜作图。
    2、审题不清,解题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语言不规范,推理不严密,导致丢分占了不少的比例。如计算题33题三孔插座应如何接入家庭电路。
    3、思维不够灵活,能力仍显薄弱,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选择题第11题用电高峰时灯泡变暗的原因,实验题25题使用单刀双掷开关测未知电阻。
    4.学生对图像题的分析仍不够全面,如填空题第18题对物距象距的关系分析。
    三、对前一阶段教学的反思
    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是:
    1、近期学生做各科试卷太多,学生只能疲劳应付,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不牢固,遗忘较多。
    2、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活动重视不够,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总舍不得把课堂上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讲得多,让他们进行读题审题、分析说理少。
    3、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做得不到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如选择题第13题计算电流大小,可以用特殊值来选。
    4、对生活物理、热点问题关注不够,知识掌握的“应试”成分太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不能触类旁通。如磁悬浮列车;
    5、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学生在综合应用题上失分严重,这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审题、作图、计算、提问质疑、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评估、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归纳、综合运用以及方法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切实把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视起来
    6、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造成的。我们要深刻体会和研究如何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方法”、“精神”和“创造性活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素材的选用之中,试卷命制的过程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可以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策略,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科学思维程序。
    四、中考二轮复习策略参考:
    专题复习
    本轮复习着重强化基础,突破难点。此轮复习所选专题,应抓住中考命题重心,突出重点,突破学生易混淆、易丢分以及畏惧部分。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分层要求和教学,尽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重点应放在中差生的提升上。
根据中考命题特点,我们可把此轮复习分为以下几大专题
    专题一:基础概念
    本专题的特点是散、小、浅。复习时注意不要太深,应拓宽学生的信息面,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估测题,诗词成语中的物理,考查频率极高的概念:如惯性、能量转化等,学生容易忘记和混淆的概念:如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等,新课标中出现的概念:如流体压强等。
    专题二:物理模型与方法
    专题三:社会生活热点(航空、能源、环境、交通等)
    专题四:物理图像与表格数据分析
    图像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全国各地中考都重视对物理图像的考查。
    图像分析:图像的物理意义,利用图像进行计算、比较等
    专题五:开放与创新题
    专题六:探究题
    专题七:作图题
    作图:力的示意图及受力分析、力臂的作图、滑轮组的绕线、光学、电磁学作图等
    专题八:实验题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所以,中考非常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分值比重很大。中考的实验考查主要以基本实验为主,但也会通过设置一些探究型的情景,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研究新的问题,以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迁移能力。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落实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外,尤其应重视对实验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
    专题九:综合应用与计算题
    综合计算是也是中考中分值比重很大的一部分,和实验题相当。在复习这部分专题时,应注意抓住重点,强调过程,规范解答,控制难度
    第三轮复习:模拟冲刺
    本轮复习重在适应性模拟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中考情景、难度,熟悉应试技巧,调节心理状态等。所选模拟试卷,要注重基础,回归教材,查缺补漏。不要一味求新求异,也无需回避陈题。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有的放矢
    1、吃透《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中考命题唯一的依据就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若教师能够真正的吃透《课标》、《考试说明》,细化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项要求,不但能使我们在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脱离题海战术,而且可以指导教师在平时新课教学过程中把握住难度,减轻学生负担,少走弯路。
    2、以教材为本,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教材其实是教材的编者对课程标准的一种理解和解读,仅是“一家之言” 复习时完全拘泥于某种教材,则可能会偏离方向,增加学生负担 例如:简单机械中的“斜面”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进行了讨论,但是在司南版的教材中一个字都没有出现,所以对斜面问题就不必深入过多
    二、精心分析近年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脉动
    1、仍然要重视对“双基”的复习,但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
    对比近两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05年和06年的中考试题试题稳定,但稳中有变。
    结构、难度、考点基本保持稳定,但是题目的形式却会有变化。重视对中考试题的研究,必要时进行二次创造,正确把握2007年中考命题的走向。
    2、强调过程与方法,考查探究过程的细节
    近年课改区的试题体现的一大趋势是突出考查探究活动的细节,考查学生对基本探究方法、探究能力的掌握情况,以此体现平时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落实情况
    在初中阶段,物理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尤其重要,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3、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特别是当年与物理有关的重大事件。教学中应提醒学生身边生活处处有物理知识,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要把物理知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再还原到具体情景中去。要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最新科技成果,要培养学生能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概念和规律,而是随时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
    4、重视开放探究型物理题,体现新课程理念
    近年中考卷中都会设置适量的开放探究型题目,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迁移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新课程理念。初中学生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学生往往都可以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拓展和迁移。对于此类题型常常没有现成的解答标准 。
    三、掌握学情,因材施教
    分析学生层次,分层次教学,立体分析 后进学生的弱项在哪些方面,比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态等,了解学生知识欠缺在哪些部分,改进教学,提高针对性
    四、科学设计复习策略,注重非智力因素
    加强模拟试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实战、心理调节能力。模拟练习要紧扣中考要求,做到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练中指导学生读题、审题、解题、答题。读题要抓助关键的字词,正确把握试题情景;审题要注重试题的物理思想,抓助物理过程;解题要以已知的事实数据为运用知识的依据,寻找突破口;答题要清晰、明确、规范。计算题的教学不要任意拔高,严格按照《课标》要求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另外树立学生自信心尤为重要,成功始于自信。制定合理的复习目标,跳一跳,够得着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五、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事半功倍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注重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梳理知识、剖析错误、寻找适合自己更好的复习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就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源泉,
总之,物理最后一阶段复习教学应以回归教材,查缺补漏为主导,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为基础,以《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泰州市2007年中考物理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宗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知识系统化,方法系列化,训练规范化,专题多样化,建议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教师多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根据试题热点,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达到最理想的中考成绩。

 

了解更多请浏览:上海安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 

                  学校综合管理平台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城域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