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青海博物馆的藏品到《金瓶梅》中的那些青海方言

(2024-01-26 18:55:36)
标签:

杂谈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地方的会客厅,那么博物馆就是这个地方的博古架。冬日暖阳,溜腿到新宁广场,顺便到广场中央的青海博物馆转了转,青海历史和珍贵文物又有了新的了解

要说青海博物馆最珍贵的文物,恐怕非出土于大通新石器时代孙家舞蹈纹彩陶盆莫属。记得刚上初中时领到崭新《中国历史》课本,小心翼翼翻开课本前几页上,看到陶盆的照片,照片文字介绍土于青海,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长明证,原件珍贵程度和价值非同一般,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2013年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青海博物馆馆藏的陶盆虽是复制品,但仿真工从青海博物馆的藏品到《金瓶梅》中的那些青海方言艺不输原件,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玻璃展柜。珍贵的文物是真实历史的见证。这个有着三组绕盆沿形成圆圈舞人纹陶盆,因其反映了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娱乐、生活的场景,而在博物馆众多的陶盆和眼花缭乱的陶盆花纹中脱颖而出远古先民在陶盆上修饰的花纹,是当今人们解读远古先民思想、生活情况的最直接的密码。恐怕每一个看到舞人纹的人都会联想到5000年五千年前,先民们在狩猎和农耕之余围着火堆手拉手舞蹈的和谐场面,进而对先民们的生活浮想联翩在5000年前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青海高原的先民们,在他们最珍贵且使用最多的生活器具——陶盆上画上天书一般的花纹,除了美观和反映生活场景以外,或许最初的最有可能的目的只是祈福和辟邪而已。细细查看其他陶盆花纹,与舞人纹类似的花纹也有,区别是人纹无发辫尾饰,大腹腿,说舞人又不像舞人。估计是这个原因吧,有着这样花纹的陶盆却在展馆偏安一隅、无人问津。我想,在祈求宗族绵延、子嗣繁多这个先民们最直接的祈福角度来看从青海博物馆的藏品到《金瓶梅》中的那些青海方言两个不同陶盆蕴含的意义应该是一样的。也许先民们认为,不论是无发辫尾饰花纹的陶盆或者是大腹花纹的陶盆,经常使用,就能有宗族绵延、子嗣繁多的作用

 

驻足于沈那遗址齐家文化倒钩铜大矛展柜前,想象沈那大矛作为远古人们的重要礼器,在远古重大典礼上威武矗立、金光闪耀的样子,肃然起敬之余,不由对大矛根部的小小弯钩的用处进行猜测。有人说红缨枪的红缨最早的作用是防止战斗中敌人的鲜血从枪头流淌到枪柄,造成手滑,如果按此说法,沈那大矛的弯钩是不是有着增加大矛杀伤力的作用?但从大矛形制和重量上看,大矛仅可能是一件礼器,其威慑意义大于实用。既然是礼器,从美观和对称的角度来看,应该有两个弯钩。细心观察弯钩对面,并无断裂的痕迹,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不由心生感叹,绵长的岁月泯灭了多少史实,更何况一个铜制大矛的弯钩?

每个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青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大明永乐年间铜鎏金菩萨造像这尊经典的永乐金铜菩萨,据说是朱棣亲自监工制造,通高220厘米,菩萨身材的比例协调而又自然,工匠对佛像细节的处理细腻,发髻和璎珞均匀细密且错落有致,飘逸的长裙和绕身的长帛,显得自然灵动,有一种清风拂过一般的波动感。造像的黄铜经岁月包浆仍具光泽感,隐隐呈现出淡淡的琥珀色,提升了菩萨的神秘和威严感,菩萨表情安详嘴角略带微笑,使人感觉和蔼可亲、悲天悯人。中国古代佛像雕塑大多神性十足,但这尊铜鎏金菩萨造像流露的人性很多,不说工艺、质地,但从菩萨的身材、表情上来说,拉进了人和神的距离,有一种神即人、人即神、神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这恐怕是这尊佛像人们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青海博物馆除了展出一些青海历史文物以外,也新设了一个青海非物质文化展馆,涉及到青海民风民俗,参观之余,感叹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的青海方言并未列入其中。方言是一种地区或群体中使用的特定的口语形式,通常与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青海河湟一带的方言反映了河湟地区人们的语言习惯、发音、词汇、语法,由于青海地处西北一隅,各民族杂居,河湟地区又是历史上著名的“青海道”,青海河湟方言所承载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应该非常重要。

忽然想起刚读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印证了和史前大洪水、大禹治水等关于夏朝的传说,喇家遗址的规模、探测年代、史料记载都和夏朝前期相近,故此推测喇家遗址早于河南省二里头夏朝后期遗址,是夏朝早期所在地如若其然,那么青海古河湟地区就是中国黄河文明的源头。

扯远了,还是说说青海方言吧。

一个青海人,如果你用青海方言默读《水浒传》、《红楼梦》,特别是《金瓶梅》,非常顺溜,也非常易于理解。《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是个笔名,真实作者一直是《金》学的一个迷。从《金瓶梅》大量的方言里,研究兰陵笑笑生的籍贯、生平一直是《金》学的一个方向。《金瓶梅》中有大量山东、山西、江苏等地方言,因此作者有江苏人、山东人、山西人等地之说。实际上,《金瓶梅》中有着大量青海河湟一带的方言,却没有青海人之说,这恐怕也是《金》学的一大遗憾吧!

来看看那些《金瓶梅》中的青海话

一、“献世包”。七十八回潘金莲骂潘姥姥“献世包”,意思类同于“丢人现眼的东西”。青海话里有大量“××包”说法,一种蔑称,除了“献世包”,其他还有“纣世包”“迷及包”等。

二、“一答儿”“一答里”。散见《金瓶梅》多处,意思是“一起儿”“一块儿”。青海话也有此种说法。有个笑话,有青海人和外地人约定一起到埃及旅游,青海人答应到“一答里”去,外地人不得其解:明明说好了,怎么青海人又变卦说到“意大利”去!

三、“悄悄的”“沿沿的”七十八回潘姥姥和如意儿对话,潘姥姥向如意儿诉苦,春梅敲门,如意儿唯恐春梅听见,连忙捏了潘姥姥一把手,说到“姥姥悄悄的,春梅来了”。意即快速安静、不要说话。第八十三回,陈经济和潘金莲私通,秋菊告于月娘,月娘到潘金莲房中,潘把陈藏在床身子了,“用一床锦被遮盖的沿沿的”。意即严严实实。

这种“双叠字+语气词”组词方式,青海话很多,一般先用叠字修饰,后用语气词辅助再次加重修饰程度,很形象,又很细腻,如青海话中“囔囔子吃上一顿”,“美美价骂给了”。

四、“干净”。第七十九回,潘金莲为摆脱吴月娘对西门庆生病对自己的怀疑,推韩道国老婆王六儿是祸首,“干净一家子都养汉”。又如吴月娘说林太太“干净是个老浪货”。这里的“干净”不是“洁净”之意,而是“都是、肯定、所有”的意思,与青海话相符。

五、“耽待”有时也写为“耽带”。“原谅谅解”之意,第七十九回,西门庆临终替潘金莲吴月娘求情,指着潘金莲对吴月娘说:“六儿从前的事,你耽待他罢”。第七十八回,“月娘道:一时有不到处,望哥哥耽带便了。’”与青海话相符

六、“早辰”“晚夕”散见《金瓶梅》多处。早晨晚上”之意,与青海话相符

七、“干霍乱”第八十二回,陈经济和潘金莲私通,潘金莲怀疑陈经济和孟玉楼有染,遂故意不理陈经济,陈经济“干霍乱了一夜”不得手。“事不如意、白忙乎”之意,与青海话相符。

八、“毛司坑”。毛司:厕所;毛司坑:厕所便坑。散见《金瓶梅》多处。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九、“尿胞种”人痛哭后眼肿,眼形状如膀胱(尿泡)。第八十五回,潘金莲骂吴月娘生的孝哥,意既孝哥在西门庆丧事期间出生的。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竹(zhu)往下压,摁住后使劲揍。第八十五回,潘金莲骂吴月娘“自恃他身边养了个尿胞种,就把人竹(zhu)到泥里。”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一、“掠(liao)”扔掉丢失。第二十八回,潘金莲骂西门庆私藏来旺媳妇鞋,叫春梅把鞋“趁早与我掠出去。”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二、“央及”。央求、求饶。第三回,“西门庆央及道:干娘,你休撒科!自作成我则个,恩有重报。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三、“亏杀”。多亏了、幸亏。第三回,“王婆便道:大官人不来,老身也不敢去宅上相请。一者缘法撞遇,二者来得正好。常言道:一客不烦二主。大官人便是出钱的,这位娘子便是出力的,亏杀你这两位施主。不是老身路歧相烦,难得这位娘子在这里,官人好与老身做个主人,拿出些银子买些酒食来,与娘子浇浇手,如何?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四、“牙花”。牙齿、牙床。第五十,“那书童用手推开,说道:怪行货子,我不好骂出来的。把人牙花都磕破了,帽子都抓落了人的’”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五、谷都”。不高兴地噘着嘴。第七十三回,“那 秋菊 被妇人拧的脸胀肿的,谷都着嘴往厨下去了”。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六、花黎胡哨。华而不实,卖弄、做表面样子。第七十二回,潘金莲骂如意儿“你做奶子行奶子的事,许你在跟前花黎胡哨?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七、”。光着身子,不穿衣、裤、袜子等。如“精脚”、精勾”,散见《金瓶梅》多处。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十八、 洋沟”。阳沟,向阳的沟壑。第六十二回,金莲摇头儿道:“我是不卜它。常言:算的着命,算不着行。想前日道士说我短命哩,怎的哩?说的人心里影影的。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沟里就是棺材青海话也有此说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