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2021-02-20 09:57:39)《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膝盖(q)
石罅(xià)
佝偻(lóu)
B、悬崖(yá) 石磴(dèn) 须臾(yú)
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
D、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n)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及既上,苍山负雪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A、不同,相同。
C、相同,不同。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始循以入(开始) B遂至其巅(因此)
C崖限当道者(阻挡)
D及既上(等到)
9、下列句中“是”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月丁未
C、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10、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
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13、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二、填空题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记时法,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申、酉、戌、亥。
4、“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记年的______,农历称初一为“____”,称十五为“______”。
5、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作者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姚鼐的《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晦(
绛皓(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多处侧面烘托了日观峰的高峻,请用
4、用“”标出本文写日出之景的层次。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甖,瀑坠甖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5)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A“膝盖”的“膝”读“x”。
C“姚鼐”的“鼐”读“nài”;
D“雕砌”的“砌”读“qì”;
2、【答案】A 【解析】稍:渐渐;及:等到。
3、【答案】C【解析】A“采”通“彩”;B“圜”通“圆”;D“受”能“授”。
4、【答案】D 【解析】D“桐城”为籍贯。
5、【答案】B【解析】B“道”是动词,A、C、D三项均为是名词。
6、【答案】B【解析】等到,和,弥漫,磨灭。
7、【答案】D【解析】A、B、C三项为判断句。
8、【答案】B【解析】B遂:于是,就。
9、【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为代词。C“所是”的“是”为“赞美”;“是之”的“是”为“认为……正确”。
10、【答案】C 【解析】A日:每天;B烛:照亮;D绳:约束。
11、【答案】D
【解析】古义:平整方正,在句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数。
12、【答案】D
13、【答案】A
【解析】“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原文为“知府朱孝纯子颍”,即“朱孝纯,字子颍”。
二、填空题
1.《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清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2.乘 历 穿 越 至于
3、戊 己 庚 辛 辰 巳 午 未
4、三十 朔 望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7、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三、课内阅读
1、月末的一天
2、略
3、
稍见云中白若摴(ch)蒱数十立者,山也
4、 略
四、课外阅读:
(1)A;
(4)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
(5)这里运用的是年号纪年和天干纪日的方法。《登泰山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年号纪年法,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天干纪日法,如“是月丁未”;天干纪月和五更纪时法,如“戊申晦五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