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德国特色的德国古镇罗登堡

标签:
德国巴伐利亚罗登堡rothenburg旅游 |
分类: 行路匆匆 |
罗登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中文直译就是:俯瞰台伯河的红色城堡)据说是最具德国特色的古镇,在纳粹时代的说法就是“The most German of
German
towns”。说到古镇,让人不由得想起国内的周庄,乌镇,同里一类的景点,从历史悠久的角度说,这罗登堡倒是一点也不逊色。罗登堡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50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它还只是附近封建领主的私产,随着人口的增长,到了1274年,也就是靖哥哥和蓉儿死守襄阳的那年,罗登堡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敕令,变成了一个帝国自由市。从此罗登堡不再属于任何一个封建领主,而是直接向帝国皇帝负责,在帝国议会里面占有一席,每年交纳份子钱,如有战事,在皇帝的征召之下,还有出兵勤王的义务。自由市不但行政完全独立,而且享有最高司法权力(说白了就是把人喀嚓掉的权力)。这一切听起来都很美好,不过这样的地位也是来之不易的,因为跟所有封建主一样,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经常为荷包犯愁,每当这个时候,他们会跟所有的贩夫走卒一样四处求贷。要贷款就必须要有抵押,他们会经常把这些自由市抵押给附近的领主。当一个皇帝沦落到借债的时候,那是基本压根儿不打算还钱的,这样时间一到这些城市就变成那些领主的私产。为了保住自家的地位,那些实力雄厚的自由市,比如汉堡,吕贝克,科隆等常常会主动借钱给皇帝,算是赎身之举。
罗登堡在17世纪早期的时候,已经拥有5500人口,是神圣罗马帝国里面最大的20个城市之一,这是它的全盛时期,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差不多也在同时代,孔尚任在“桃花扇”里面写道“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几句话用在罗登堡上面最确切不过。在那个时候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正在被三十年战争所蹂躏,1631年,帝国最高军事指挥官信奉天主教的蒂里伯爵告知罗登堡市议会,他已经选定罗登堡作为他的四万多帝国军队过冬的地方。当时罗登堡的主流信仰是路德教,这正是蒂里伯爵深恶痛绝的,这位狂热的天主教徒还有一个绰号,就是“铁甲修道士”,罗登堡人合计了一下决定梃而走险,关上城门,拒绝伯爵进驻。久经沙场的蒂里伯爵眼睛眨也没眨,随即起兵攻城,势单力薄的罗登堡很快沦陷,蒂里伯爵只损失了区区300名士兵。第二年蒂里伯爵离开的时候,罗登堡已经被劫掠一空,大量人口逃离,更糟糕的还在后面,3年后爆发的黑死病又夺取了很多人的性命,没有人,没有钱,也没有权力,罗登堡从此一蹶不振,在之后的两百年里面停滞不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保留了这个城市里面的中世纪风貌。
罗登堡在1803年还保留着自由市的地位,不过几年后在拿破仑的威逼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被解散,罗登堡也随即并入当时的巴伐利亚王国。1880年代,一些浪漫主义艺术家发现了这个还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城镇,在他们的鼓吹之下,大量游客开始涌入这个寂静的小城,给它注入了阔别已久的活力。当地也很快制定了相关法律,对城镇发展的风格做出约束。纳粹上台后,罗登堡迎来了第二春,狂热的纳粹分子把这个小城当成他们思想上的故乡,纳粹的官方旅行社更是定期组织到那里的一日游,罗登堡人在这个时代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积极参加到驱逐犹太居民的行列中去。1945年,为了保护这个“圣地”,一支德军部队入住,准备对抗盟军,这一举动招致盟军飞机的轰炸,数百座房屋被摧毁,所幸当时的美国助理战争部长知道罗登堡的历史渊源,要求围攻的美军不得使用重型武器,而这支德军部的指挥官也把元首让他们死战到底的命令抛到脑后,总算让这座历尽风霜的千年古城没有受到进一步的摧残。
我们到达罗登堡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在这样阴冷的周日下午,显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光顾这里,城外的停车场上空空荡荡的。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面眺望镇上的街道:

陡峭的屋顶上面的残雪,这屋顶,这白雪,的确看起来很“德国”:

周日的下午,不但游人稀少,商家也早就打烊。在周庄,同里这些景点你大概永远也别想找到一个可以让你静静地在那里寻幽探古,尽情YY让思绪乱飞的时刻,你必须时刻注意避免撞到别人或者被别人撞到。这里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了,前面还有几百公里的路需要赶,停车场也是按时计费的,唉。。。

不过,这正好是一个Window Shopping的绝佳时机:

镇上的圣詹姆斯教堂,这是一个路德派的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4世纪早期,里面有很多装饰雕刻和绘画都可以追溯到16世纪,可惜没机会进去细细看了。

罗登堡的市政厅,市政厅前面就是古镇著名的市集广场:

狭窄的小巷也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气息:

即便是寒冬,人们依然没有忘记用鲜花装饰自己的窗台:

充满巴伐利亚风格的外墙装饰:

跨出古镇的大门,再回头看看她:

天色越来越暗,我们真的要上路了:

前一篇:超级食物三文鱼的美味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