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也要意外伤害细菌油脂大头 |
分类: 营养知识 |
http://s9/mw690/8a36cc2ftdf8f992e3528&690
经常有人问我,给宝宝洗完澡后要不要掏耳朵?我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说:在宝宝的外耳道处,用棉签转一转,擦干水就可以了,耳洞里面就别掏了。如果你还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往下看看我解释的理由。
1、耵聍的来源:耳朵有腺体,叫耵聍腺,它能够分泌一种淡黄色粘稠状的苦味物质称为耵聍,我们俗称它为“耳屎”或“耳蝉”。
2、保护外耳道:耵聍是由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物质,含有一定的油脂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的作用,还能够粘附外来入侵的灰尘、细菌;耵聍的苦味还能够驱逐飞入耳朵的小虫。这种物质平时“藏”在耳道内,遇到空气后呈薄片,所以,它在耳洞里呈外干内湿的形状。
3、不需要清理:耵聍虽然“藏”在内耳道里,平时会随着我们说话、吃饭、打哈欠、头部摇动,随着下颌骨的运动,借助于皮肤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己可以脱落排出耳外,一般不需要另外清理。即使有少量的耵聍,也不会影响听力。
4、清理耵聍:如果在外耳道附近,肉眼能够看到的耵聍,自己可以简单处理,但不要去掏耳朵里面的耵聍,可使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一周,让耳朵口朝下倾斜,方便耵聍顺势出来,切忌用发夹、火柴棍、指甲、铁签等锐物掏耳朵。
5、过大耵聍:如果耵聍自己不能排除,分泌过多,凝结成硬块,造成耳道阻塞,如果再因洗澡进水,耵聍会受潮膨胀,刺激耳道皮肤,引起耳道炎症,切勿在家强行给宝宝挖耵聍,马上去医院请五官科医生处理。
6、伤害鼓膜:经常给宝宝掏耳朵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有时还会因宝宝乱动,或外力碰撞,意外伤害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宝宝听力。
7、耳朵吹干法:给宝宝洗澡发现耳道进水,先用耳用大头棉签轻微擦拭耳道附近,不要深擦;如果发现耳道深处还有水,可用吹风机,选弱风,离耳道口约30公分将耳朵吹干;还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沾水后拧干,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轻轻擦拭宝宝外耳部位,也可去除水分;母亲还可以用手指轻轻弹拨浸水的耳轮,用振动促使耳朵里的水排除。
老年营养师周凤玲
QQ
手机1510154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