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昕的学习
(2018-07-14 22:22:02)
标签:
育儿 |
分类: 吾家有儿初长成 |
妈妈是老师,对学习这件事比较着迷。
所以,这一年来,在妈妈眼里,宝宝昕既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乖宝宝,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呢!
和所有的宝宝一样,宝宝昕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有一次,宝宝昕的模仿,让妈妈大吃一惊。那是正月初二的晚上,宝宝昕七个月,妈妈一边喂宝宝昕吃米糊,一边在墙上做手影。做一只小孔雀,翩翩起舞;做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做一只小狗狗,摇头晃脑……妈妈一边喂米糊,一边做手影,手忙脚乱。突然,妈妈看见墙上一个小小的手影,竖着两根指头,做出“耶”的经典剪刀手。莫非,宝宝昕学会“耶”了?妈妈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定睛细看,真是宝宝昕呢!尽管那两根小小的指头并没有伸得笔直,但的确是一个剪刀手的造型。此刻,宝宝昕的脸上沾满了米糊,用一种探寻的目光望着妈妈,仿佛在说:“妈妈,我做对了吗?”
妈妈没有来由地觉得,宝宝昕如此早慧,一定是个天才。在那段时间,宝宝昕只要听到“耶”,就很配合地伸出两根手指头做出剪刀的样子。每一次成功的“耶”,都让妈妈对于宝宝昕是天才的想法更加坚定。过了一个月的样子,宝宝昕便不做这个手势了,听到“耶”也无动于衷了。看来,宝宝昕的所谓天赋才能,只是妈妈的无端想象罢了,但是,以后遇见宝宝昕这样灵光乍现的时候,妈妈还是要忍不住浮想联翩的吧!
通过模仿,宝宝昕学会了很多本领。
宝宝昕看爸爸妈妈用遥控器开空调,便把遥控器拿在手里对着空调一顿乱按。空调滴滴答答地响个不停,像被谁在乱七八糟弹的琴。妈妈觉得,那声音,大概是忙于变幻模式和温度的空调的气喘吁吁吧。
宝宝昕看见哥哥在纸上画出一堆堆字,拿到笔就找纸或者拿到纸就找笔,找到以后就用力在纸上留下一些七歪八扭的痕迹,然后把纸笔用力一丢,玩别的去了。宝宝昕丢纸笔的动作这么潇洒,难道是觉得自己完成了一幅旷世杰作么?
宝宝昕看见妈妈看很多字的书,也拿起自己的图画书认认真真地看。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动声色地瞄一眼宝宝昕,发现宝宝昕虽然一本正经,但把书都拿倒了。妈妈想,真是一个不懂装懂的南郭先生啊!宝宝昕的确爱不懂装懂,不管爸爸妈妈问“XX在哪里”,宝宝昕从来不说自己不知道,每次都郑重其事地用手一指,还抑扬顿挫地“哦——”一声。妈妈想,将来一定要把孔夫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细细讲给宝宝昕听。
和所有小宝宝一样,宝宝昕的学习,喜欢重复,喜欢巩固练习。
随便什么话,只要对着宝宝昕重复讲三次,宝宝昕就会咯咯大笑起来。妈妈开始很困惑,后来恍然大悟,一定是这样重复的音节,给宝宝昕熟悉的感觉、安全的感觉、舒适愉悦的感觉,所以宝宝昕就开怀大笑了。妈妈还同时明白了,怪不得哥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一直要听同一个故事,《海的女儿》《大闹天宫》等故事,妈妈讲了N遍讲得眼睛翻白,哥哥还是点名要听。妈妈还想到了,《诗经》大量使用了一唱三叹的手法,大概是创作诗经的那个年代的人们,相对于现在来说,是人类的童年期吧。
重复和巩固练习,让宝宝昕乐此不疲。
妈妈亲眼看见过宝宝昕学会抓着围栏蹲下的画面。学会这样新本领,意味着宝宝昕在围栏里面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意义重大。一开始,宝宝昕抓着围栏,小心翼翼地蹲下去。当宝宝昕发现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不会摔跤的时候,喜不自胜,一边笑着,一边蹲下又站起,如此反复好几次。 妈妈感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深奥的道理,宝宝昕已经无师自通了!”
当发现自己可以用手抓住床单上下自如的时候,宝宝昕就把自己悬在半空中,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下的时候脚不着地,上的时候脚不上床,如此反反复复,还望着外婆得意地笑;当宝宝昕发现波波球可以从围栏的小洞洞里面丢到外面去的时候,就接二连三地把球丢出去,丢了一地的红红绿绿,把捡球的爸爸妈妈累得大汗淋漓;当宝宝昕学会在楼梯上爬上爬下的时候,就像一只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而没有任何目的。妈妈发现,婴儿的行为,大多数时候没有明确的目的,简单重复就是目的;妈妈还感慨,如果大人都像婴儿,时光漫漫,有大把大把时间可以浪费,做事又需要什么明确的目的呢?“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婴儿的美好,就在这“无心”二字!
妈妈觉得,宝宝昕学会“怕”的过程,最有意思。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如果初生牛犊真的遇见老虎,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妈妈宁肯宝宝昕不要勇敢得像初生牛犊一样彻底,宁肯宝宝昕牺牲一点男子汉的气概,也希望宝宝昕能够知道怕,知道凡事有边界,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宝宝昕的天性,是鲁莽的。比如,有几天,阳台上养着一盆大龙虾,爸爸妈妈盯着宝宝昕,生怕宝宝昕拿自己的小手去试验龙虾钳子的厉害。但有一次,妈妈忘记关上阳台门了,等妈妈猛然记起来的时候,宝宝昕已经对着龙虾唠唠叨叨了一阵,而且手也已经快碰到龙虾了。妈妈以救火的速度,抢过宝宝昕,心脏还在砰砰乱跳。再比如,哥哥小时候被热茶烫了一次,就不再抓茶杯了,可是宝宝昕不一样。宝宝昕总是一次又一次把手伸进茶杯里,即使被烫得一弹一弹,也还是勇往直前。或者是水温不够高吧?痛得不那么厉害?
小区中心花园的几棵柏树,是宝宝昕的心头好。只要去玩,每一棵都要摸一下。柏树是侧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翠绿的枝条上又生出一些浅绿色的带刺枝条。宝宝昕被刺痛了好几回,后来就学乖了,虽然仍然是要去摸,但只是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去捏一点点叶子,点到即止,不像以前一样用手热情地一股脑儿地抓了。
被柏树刺痛的经历,影响了宝宝昕对陌生事物的勇气。面对陌生的东西,宝宝昕虽然好奇,但并不猛扑上去,小手欲行不行的样子,还会用探寻的目光看着妈妈。有一回,宝宝昕对大树产生了兴趣,想去摸,但是那黑黑的粗糙的树皮,使宝宝昕的手畏畏缩缩的。妈妈想起席慕容的话。席慕容说,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用手感知过树皮粗糙的纹理,她便不能教会他美。妈妈于是把自己的手放在树皮上,轻轻地摩挲给宝宝昕看。宝宝昕一看,树皮不是刺柏,便也敢于去摸摸树皮了。谁知,这一摸就上瘾了,从家里出来,到小区门口,每一棵树宝宝昕都觉得像是久别重逢,每一棵树宝宝昕都要用手掌去问候一下,所以,只要妈妈和宝宝昕一起出门的时候,走路就变成了牵着蜗牛去散步,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走半天都到不了小区门口……
妈妈想,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一件奇妙的事,过于勇敢便形同鲁莽,过于谨慎又未免胆怯,这个度的把握,实在有点困难。那么,宝宝昕从现在起,所受的痛,所感受的乐,便都是为了找到这个度吧。总有一天,宝宝昕会懂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会知道凡事有一个安全的边界——在这个安全的边界里,有一种叫着自律或自由的宝贵的东西。
宝宝昕学会了听指令做出很丑很丑的鬼脸,学会了跟熟悉的人摇手再见、深情飞吻,学会了对帮助自己的人打躬作揖表示谢谢,学会了用手拍拍自己的肚皮表示吃饱了……哥哥看见宝宝昕这么爱学习,有一天突发奇想,当着宝宝昕的面丢出玩具,然后让宝宝昕捡回来。宝宝昕屁颠屁颠地爬过去捡回来送给哥哥,哥哥夸一句“宝宝昕好棒”再丢出去,宝宝昕再捡回来。看着哥俩如此配合默契,妈妈突然明白了,哥哥是把宝宝昕当成小狗在驯兽啊!
妈妈还想到一个问题,婴儿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宝宝昕发现自己做鬼脸能够让大家笑,即使没有人说“做丑丑”自己也会主动做给大家看,一边做一边眯缝着眼睛看大家的反应;宝宝昕发现自己把拖鞋拿给妈妈时,妈妈会谢谢自己还会夸“宝宝昕真棒”,所以即使妈妈睡在床上,宝宝昕也会把拖鞋送到床上给妈妈;宝宝昕发现爸爸妈妈喜欢用手机,所以一看到手机就拿起来递给爸爸妈妈,然后等着爸爸妈妈表扬自己……妈妈恍然大悟,婴儿学习的动机,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得到了别人积极的回应,使他觉得,他做的这件事,是对的,是有意思的,所以才会乐此不疲。虽然妈妈没有直接经验,也没有理论依据,但是妈妈认定一个孤独的孩子,学习能力一定要弱一些。
明白了婴儿学习的动机和大人的回应有关系这个道理,妈妈和一家人定了一个众志成城的约定:当宝宝昕打人的时候,一定不要有任何表示。因为宝宝昕最近学会打人了,一边动手打人一边还咿咿呀呀地说“打——打——”。宝宝昕除了无意识地打人,还会在生气的时候故意打人:自己爬沙发摔跤了,双手打外婆来发泄恼怒;哥哥抢牛奶了,躲不过去时对着哥哥脸就是一巴掌;自己想要东西被拒绝了,更是烦躁地乱打一气。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和爸爸和外婆和哥哥就对对眼神,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爸爸妈妈知道,即使自己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宝宝昕也会把打人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乐此不疲。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原本是一个中性词,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才会给这种行为染上红或者黑。
宝宝昕今天一周岁了,妈妈希望宝宝昕的以后的学习,能够向美而行,向善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