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一样事物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标签:
育儿 |
分类: 吾家有儿初长成 |
2018年4月30号,对妈妈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日子。
这一天,宝宝昕学会了三样本领:第一,无论谁喊“拍手”都会拍手,表情欢快;第二,学会了抓着婴儿围栏从坐到站,动作娴熟;第三,听到“爸爸在哪里”“哥哥在哪里”后会用小小的食指指向那个人,准确无误。
第三个本领,最让哥哥高兴。
话得从很早很早以前说起。
早到什么时候?去年冬天,宝宝昕六个多月的时候。
宝宝昕最先把一样东西和它的名字联系起来,是客厅墙壁上的那个铁艺鸟笼。坐在沙发上的时候,外婆经常指着鸟笼里的小鸟说“鸟鸟,鸟鸟”。有一天,外婆自豪地对妈妈说:“宝宝认得鸟鸟了!”然后给妈妈示范一遍。宝宝昕果然立刻转过头去看鸟笼,还用小小的食指上下比划,嘴里也发出“哦——哦——哦——”的声音,表情和外婆一样自豪。
妈妈当然也自豪,于是追问:“宝宝昕,鸟鸟在哪里?”宝宝昕充耳不闻,像个陀螺一样转动身体自顾自地玩耍,就是不看不指那墙壁上的鸟笼。
外婆不甘心失败,再问一遍:“宝宝,鸟鸟在哪里?”宝宝昕又立刻“哦哦哦”地指着鸟笼,还有节奏地抖动身体。
外婆笑了,妈妈蒙了,百思不得其解。突然,妈妈灵光一现,脑洞大开——宝宝昕外婆带得多,只听得懂外婆的岳阳县话,听不懂妈妈的普通话啊!这一瞬间,妈妈秒懂了“哭笑不得”的深刻含义。
后来,妈妈也用岳阳县话问宝宝昕“鸟鸟在哪里”,宝宝昕的反应正确率百分之百。爸爸听说这件事,郑重其事地说:“你以后要坚持跟宝宝昕讲普通话,我们也要讲普通话,否则宝宝昕一口的岳阳县话讲得顺溜的,普通话就讲不好了!”妈妈想:罢了,罢了,有外婆岳阳县话的早教,宝宝昕将来的特长学习和职业选择,“播音主持”绝不在考虑之列。
后来,宝宝昕总算能够听懂普通话的“鸟鸟在哪里”了。妈妈和哥哥一起带宝宝昕玩的时候,妈妈问宝宝昕:“鸟鸟在哪里?”宝宝昕欣欣然地指着鸟笼。妈妈问宝宝昕:“哥哥在哪里?”宝宝昕顾左右而不看哥哥。哥哥非常失落,妈妈还落井下石:“你看,在宝宝昕眼里,你还不如一只鸟!”哥哥不动声色,温柔地问:“宝宝昕,妈妈在哪里?”宝宝昕顾左右而不看妈妈。哥哥什么话都不说,但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昭示了他的险恶用心。
宝宝昕对于普通话最敏感的两个字,大概是“江雪”了。书房里挂着很大一幅书法作品,是妈妈朋友的墨宝。是黑白对比的颜色,鲜明地撩拨着宝宝昕的视觉吧,宝宝昕从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喜欢摸这幅作品,还一脸喜悦的表情。每回听到谁说出“江雪”两个字,宝宝昕都会转过头去找,然后开心地大笑。宝宝昕对于“江雪”之所以没有语言隔膜,是因为妈妈的普通话先入为主,而这两个字外婆不认识,只是模仿了妈妈的普通话发音。
过年的时候,宝宝昕七个月了,在乡下爷爷奶奶家,宝宝昕开始认识很多东西。
首先是气球。爷爷喜欢宝宝昕,在外面捡回来一只氢气球,用绳子拴在宝宝昕的推车上,宝宝昕能够一个人玩很久。宝宝昕只知道玩气球,却不知道爷爷对自己特别的温柔,不知道爷爷看到气球决定捡回来的那一刻心里洋洋的慈爱。爷爷一年上头干活,全身上下没有几天是干净的,随便什么时候洗手洗脚,都会洗出一盆酱油色的水来。爷爷的世界,只有脏累,只有粗粝,但是,爷爷望着宝宝昕笑的时候,那额头上挤在一起的皱纹,那豁开的嘴里露出的黄牙齿,那粗哑低沉的嘿嘿笑声,那眯缝着的眼睛里的飞扬笑意,都使人觉得爷爷像一个单纯的孩子。爷爷问:“宝宝,气球呢?”宝宝昕用手一指,爷爷又像一个孩子般笑了。
然后,是灯笼。过年的时候,到处是红红的灯笼,在每家每户的门前,酝酿着一片红红火火。妈妈告诉宝宝昕:“灯笼,红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宝宝昕喜欢这样红红火火的东西,每次出门,都抬头指指灯笼,抬头专注地看。宝宝昕的脸上有这样红红火火的光,妈妈心里,也有这样红红火火的光。正月十五过后,街上的灯笼少了很多。有一回,宝宝昕在街上看见一个红灯笼,一边用手比划,一边欢快地抖动身子。妈妈想,宝宝昕是感觉到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吗?
乡下的天空,幽蓝而深沉;乡下的月亮,清晰而明亮。妈妈希望宝宝昕是一个经常抬头看天的人。有月亮的时候,妈妈用手从宝宝昕的眼前划向天空,宝宝昕的眼睛跟着妈妈的手,就看见了月亮了。“月亮,月亮,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宝宝昕认识月亮以后,只要听到“月亮”两个字,就会抬头看天空。有时候,月亮躲进云层里,宝宝昕就“哦——”一声,是表示遗憾,也是表示探寻,然后伸长脖子仰着头满天空地找月亮。有时候,宝宝昕的脖子累了,顺势靠在妈妈的肩膀上,那样的乖巧,那样的机灵,真使妈妈觉得抱了一个月亮在怀里,心里亮堂堂的。
宝宝昕能够把一样事物和它的名字联系起来后,自己也很高兴。
下了楼,走出单元门几步,就有一丛竹子。妈妈喜欢苏东坡,喜欢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妈妈折一根小小的竹枝给宝宝昕摩挲,念和竹子有关的诗给宝宝昕听。妈妈知道宝宝昕听不懂,但是,妈妈希望,宝宝昕对竹子的感觉,和这些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音节联系在一起。妈妈带宝宝昕认了几次竹子以后,宝宝昕便熟悉了。每回经过竹丛,宝宝昕总要抬起小手指一下并且“哦”一声,就像看见了大树、看见了路灯、看见了其它认识的事物时一样。宝宝昕的这一声“哦”,是告诉妈妈他遇见老朋友的喜悦,还是在和竹子、大树、路灯殷勤地打招呼?对于这样小的孩子来说,竹子、大树、路灯,以及所有熟悉的事物,都是一个温暖的朋友吧?
在湖边散步的时候,妈妈指给宝宝昕看柳树。一边看,一边念《咏柳》。那在春风中摇荡的依依杨柳,那湖边空旷而自由的气息,就是宝宝昕天天想要出门追寻的幸福吗?香蕉、苹果、梨子……勺子、筷子、饭碗……茄子、辣椒、西红柿……金鱼、小猫、狗狗……茉莉、绿萝、爬山虎……世界像一幅柔软的画卷,在宝宝昕面前,缓缓地铺开,而每一样事物,都有一个温暖的名字,都有一个听上去很不一样的音节组合。这声音,从宝宝昕的耳朵进去,从宝宝昕的眼睛里出来,然后,凝聚在那小小的食指上,凝聚在妈妈的幸福里。
宝宝昕虽然学会了指认很多东西,但有很长的时间,都不会用手指爸爸、妈妈、哥哥、外婆,所以妈妈和哥哥又称宝宝昕为“傻宝昕”。现在,宝宝昕终于会指人了,哥哥用一个喜悦的拥抱把宝宝昕揽进怀里,而妈妈,真想把宝宝昕的食指,久久地含在嘴里,那是多么灵巧的一根小手指啊!
妈妈相信,总有一天,宝宝昕会知道,爸爸、妈妈、哥哥、外婆,还有爷爷奶奶等等,这些亲人的名字,是世界上最温暖最柔软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