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花雪月里逍遥
(2018-04-25 17:35: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风过有痕 |
4月14号,星期六,在岳阳市东方红小学听课。
这一天,我有很多理由不去听课,义无反顾的理由只有一个——王崧舟老师来岳阳上课。
在我研究语文教学的路上,读名师课堂实录是比较重要的一步。读名师课堂实录而至于读小说境地的,于我而言,便是读王君老师、余映潮老师和王崧舟老师了。参加民院附小的招聘考试之前,我反复研究了几位小学名师的课堂实录,给我影响最大的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我反复读了三遍,圈点批注无数,帮助我了解了小学语文课堂,也差不多也确立了我对好课的标准:设计大气而厚重、环节清晰而层进、语言诗意而温情。王崧舟老师课堂上的那种灵动的诗意和厚重的积淀,交织成一种令我着迷的气息,令我沉醉。
这一次,王崧舟老师上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是我苦心孤诣地研究过的一个古人,《记承天寺夜游》是我苦心孤诣地上过的一篇课文。听王崧舟老师讲这一课,我才知道自己所谓的“苦心孤诣”不过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罢了,一边听课,一边默默地惭愧得紧。
课后,王崧舟老师给我们讲座,主要讲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的“文言启蒙课”。王老师说,阿基米德撬起地球需要支点,民族复兴也需要支点;民族复兴的支点是文化,而文言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王崧舟老师是把他的文言启蒙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我想,这就是一个老师、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
王老师说,他的文言启蒙课将要推出四个课例,即《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和《秋声赋》。这时候,王老师提问了:“现场有哪位老师知道我为什么选这四篇文章吗?”
有一个老师抢先说:“春夏秋冬!”我真着急——幸亏王崧舟老师只是说答案已经很接近了。
现场再没有其他人举手,除了我。
从读书以来直到现在,但凡学习,我便是典型的好学生模样:早早地来到会场,占了第一排的座位,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不懂的马上百度查证,特别是遇到老师提问,情不自禁地把手举得高高的,如果那时我能够看到自己的表情,那一定跟我们班上的小屁孩们没有什么区别!
王崧舟老师点了我回答问题。
我说:“应该分别对应了风花雪月!”
王老师说:“你真聪明!”
我马上喜滋滋拿出我读了好几年的《诗意语文课谱》,得寸进尺地说:“那您给我签个名吧!您的课堂实录,我读了好几年!”
大家都笑了,笑什么呢?大概是笑我这个学生憨态可掬的小心思吧!
会后,王老师招呼我上台,给我签名,和大家合影,一如所有我见过面的名师——王君老师、肖培东老师、余映潮老师等。不管课上课下,他们都是那么谦逊、亲切、随和、从容。这样的气度,是活的语文,是我读课堂实录读不到的精彩,也是我竭尽全力亲近名师的原因。
我常常想:这样的气度要怎样才能修炼得来。
王崧舟老师的讲座,给出了一个答案:风花雪月。
王老师说:“风花雪月不仅代表浪漫,不止于爱情,浪漫是一个外来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更好的词语——逍遥。逍遥是在无限广大的世界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仅庄子,每一个人,都渴望逍遥,就像每一个人,都需要风花雪月。风花雪月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心底里有一片风花雪月,便有了一种气定神闲的风度,就像王崧舟老师,在4月14号东方红小学的舞台上,瘸着骨折未痊愈的腿,笨拙而从容地向我们诠释苏轼“如月色空明”的“闲人心境”。
王崧舟老师这样的人,大概也是舟车劳顿、辗转奔波的时候多吧,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已是一个闲人,用如许的风花雪月修炼成了“闲人心境”。
而我,也正走在修炼的路上。
曾经,年轻气盛,浮躁焦虑,患得患失,因为那时候,心无所恃。现在,当然也有这样的时候,不过,我已经懂得自救之道。每当我觉得心理失去平衡,怏怏不乐,怨天尤人,我便读书。读书让我安静,给我幸福。而近几年读书,读中国古典作品较以前多。
我参加工作以后的读书,大抵经历了这样的阶段:读杂志,如《读者》一类;读现代散文,如毕淑敏、周国平等作家作品;读中外小说,如《悲惨世界》一类;然后是一些社科类的书。这些都是相对易读的书,起码在文字理解上没有问题。读着读着,我便有些不满意。我知道,有一些厚重的书,等着我打开。
然后,我开始尝试着读一些难读的书,我想,慢慢地羞涩地叩响厚重的古典之门。
慢慢地,是因为我基础差底子薄,只读到师范毕业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的历练,是我的遗憾,我的古诗文水平,一度停留在略高于初中生的水平;羞涩地,是因为我读的,想读的书,可能很多人包括很多学生,都已经读过了,我没有读过《大学》、《中庸》,没有读完《史记》、《庄子》《论语》,没有系统背过《诗经》、唐诗、宋词,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孩子们讲古诗文,我真有囊中羞涩之感。孩子们只知道听我讲古诗词,他们不知道,我为了讲好古诗词查找资料、设计流程,是一种怎样的孜孜矻矻和战战兢兢。
但毕竟,我开始了。
我读《浮生六记》、读《陶庵梦忆》、读《唐宋八大家散文》、读《徐霞客游记》、读《三海经》、读唐诗宋词、读竹林七贤、读陶渊明、读李白、读苏东坡、读李清照……我零零碎碎读,也踏踏实实读。越读,心里越安静;越读,心里越敬畏。我写过很多文章,但是从不写古文,是不能,更是不敢;我写过很多诗歌,但是从不写古诗,是力不能及,更是心存敬畏。
我不想让我的学生、我的孩子继续我的遗憾,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带他们亲近经典。教134班的时候,我编写了《轻叩古典之门》,带孩子们读了一年的经典;教155班的时候,我先带孩子们读了叶嘉莹编写的《给孩子的古诗词》,然后认真教了我们四年级语文老师自己编写的《诵读本》;教152班的时候,我们民院附小方少文校长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精心编写的一到六册《小学生经典诵读》已经付梓,发给每一个学生日日吟诵——从此,民院附小的两千多名学生,每天都在古诗文的风花雪月里逍遥游!
每天早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如金玉之声,叮叮当当,清脆悦耳,伴着香樟树的芬芳,铺天盖地而来,那也是一种迷人的气息,让我沉醉。
我想,王崧舟老师的“续文脉、继绝学、明明德”的文言启蒙课,民院附小举全校之力的“小学生经典诵读”,我以及我的同事们孜孜不倦的种种努力,大而言之,是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小而言之,是为了在每个人的心里,构筑一个风花雪月的世界。
这个世界,如此小,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只关乎个人悲喜;这个世界,如此大,大到可以让我们如鲲鹏展翅,逍遥遨游。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想,王崧舟老师,我,我们民院附小的语文老师,的确是在对学生进行文言启蒙,但何尝不是在用传统文化里面最美好的风花雪月,修炼一颗闲人的心呢?
在这喧嚣的世界,谁不需要一场风花雪月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