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炖一碗有营养的心灵鸡汤?
(2018-04-11 17:12:42)文/大包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书名叫《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讲的是心灵成长、个人修行,张德芬翻译。
人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痛苦和快乐的根源是一样的——需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五个层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生理需要,如食物、水、空气、性等;
安全需要,如免遭伤害、免受疾病等;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如友谊、爱、关心等;
尊重需要,需要被他人尊重,需要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
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实现理想和抱负等。
当需要被满足时,就感觉开心、快乐,就会把满足需要的人、事、物以及方法、手段视为好的、合适的;当需要不被满足时,就痛苦,就产生负面情绪,就把它们当作不好的。
现实情况是,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很多时候各种需要还相互矛盾、冲突,而且,一个需要不会被永久满足,被满足后很快就卷土重来;另一方面,满足需要的各种资源(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又极其有限,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欲求不满”的困境。
作者在书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小我和认同。小我指的是我们一个个具体的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人事物和方法等等;认同指的是,认同这些小我,认为这些就是我。
说到这里,核心问题来了——我是谁?
我们先看看什么不是我。
我的手机,我的衣服,我的房子……这些外在的事物不是我;
我的能力,我的名声,我的社会地位……这些不是我;
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手脚……我的身体不是我;
我的想法、我的情绪、我的行为……也不是我;
……
用佛学的话来说,这叫“五蕴皆空”,在外在事物里,在身体里,在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里都找不到“我”——也即“无我”。
如果我们认同了上面这些“小我”,那么就会被它们困住,就会不断产生痛苦——苦海无边。
那我是谁呢?我是我的“觉知”,心理学术语叫“元认知”。当我痛苦的时候,我一边痛苦,一边还知道我在痛苦——这是我的觉知;当我思考的时候,我一边思考,一边知道自己在思考——这是我的觉知。
当我们有了觉知,我们仍会受到小我的影响,仍会有痛苦,仍会有负面情绪,但不会完全认同它们,不会全部陷在里面——这样我们就有了一点点自由,看似无解的困局开始松动,受小我的控制和影响就弱了一点点。
我们对当下的自己越有觉知,我们就越自由,越不容易受小我的影响——于是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外在的世界一点儿都没变,但我已经不是之前的我了。
觉醒后,进入新世界,用佛学的话说,你就成佛了。因为,佛者,觉也;觉者,醒也。
《新世界》是一本关于灵性的书,如果你觉得这些东西虚无缥缈,不感兴趣,这很好理解;如果你觉得它胡说八道,没有任何依据,那就错了。现代脑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恰恰给它们提供了一些切实的证据,而且从科学的角度看,说得基本上都没错,只是表达的术语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