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一个拖延的孩子

(2018-03-02 17:57:42)

文/大包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决定虚构一个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明。没错,就是那个性别不明,在中小学各个年级段穿梭,经常要面对许多变态题目的小明。目前为主,ta(为了表示严谨)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表现几乎是空白,所以不能让ta闲着,要把ta召唤出来。

 

小明上小学一年级,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经常写一会儿、玩一会儿。小学生四点多就放学了,比较早,ta到家也就五点前后,很多同学在七点之前就把作业写完了,而小明经常在八点半左右才能写完,有的时候甚至要到九点、九点半。小明妈妈看到ta这个样子,再对比其他孩子的情况,觉得小明贪玩、懒惰、学习不主动、注意力不集中,于是就决定好好监督ta,让ta改过来。

 

放学一接到ta,妈妈就开始问ta作业是什么,盘算当天的作业量有多少。小明正兴奋的跟妈妈分享学校发生的事情,但妈妈根本没心思听,跟ta说晚上快点写作业,别的同学7点多就写完了,你也要快一点,写完作业你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先别想别的事,先计划一下从哪儿开始,做完之后再说这些也不迟……

 

回到家后,小明嚷嚷着饿了,但饭还没做好,妈妈让ta先去写作业,一会儿饭好了叫ta。但小明表示现在还不想写,想下楼玩一会儿。妈妈一听就吼起来了:“我在路上跟你说了那么多,你都没听见吗?让你快写作业!!!”

 

小明愣住了,一时还搞不清状况,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妈妈要对ta发这么大脾气。ta被吓住了,很害怕,心里很难受,坐到写字桌前,但根本没心情写。

 

半个小时过去了,妈妈去叫ta吃饭,发现小明只是把作业本摊开而已,一个字都没动,妈妈更生气了,大声质问ta“你为什么不写啊?你在想什么呢?”小明不说话,瞪着大眼睛(假设ta有大眼睛)看着妈妈,妈妈再一次逼问:“我问你话呢,你到底在想!什!么!?”小明绷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妈妈觉得很崩溃,失望的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不想管你了!”离开小明,不再理ta

 

小明哭了一会儿之后就不哭了,一个人在那儿发呆,眼神呆滞。妈妈看到ta这个状态,心有不忍,上前去摸了摸ta的头,连拉带拽着让ta先去吃饭。饭桌上妈妈告诉ta“以后你要快一点写作业,如果你抓紧时间做作业,那我就不用向你发脾气了嘛……”小明答应了几声“哦”,没再说别的。妈妈觉得还比较满意,好像自己的话孩子终于听进去了。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小明并没有变的快起来。

 

妈妈还是继续用这样的方式督促ta,而且越来激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ta还是跟之前的节奏差不多,有的时候好像还故意气她,有些特别简单的题都会做错,责任心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对作业越来越不在乎,能敷衍就敷衍过去,甚至有时候还故意漏一些作业不写,而即便是写了,也会拖延很久。妈妈经常被此事耗得精疲力尽……

如果你看完我这个拙劣的虚构故事之后还是一团雾水,那一定是因为——

——还——没——写——完!

 

而且——

 

——还——没——说——清——楚!!!

 

我来总结一下:

 

1、催促孩子“快一点”“快写作业”,实际上等于在否定孩子,告诉ta“你自己没能力安排好你的事情,只有我提醒你才能做好”,这样的方式孩子是不会接受的,所以ta不会立即采取行动。

 

2、孩子不采取行动,会让大人觉得自己的话没有起作用,产生挫败感,很容易产生情绪,于是开始强制、命令或者威胁孩子。

 

3、情绪会让孩子警觉起来,孩子看到大人的情绪表现,开始保护自己,会分出更多的注意力来试图应对大人的情绪,没有更多的精力面对作业,因此就会显得更慢、更容易出错,而这些又会让大人更容易产生情绪……形成一个循环。

 

4、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和作业上的体验就不好,无意识里就开始逃避作业。有时候他们会说“我也想快起来,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快不了”——而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是故意“能而不为”。

 

5、再进一步,ta发现拖延和慢可以使大人产生很大的情绪,ta的行为就好像是大人的情绪按钮一样,于是有时候无意识里就把它们作为对付大人的手段。

 

6、大人对ta的评价都是“慢”“拖延”“不主动”等等这些方面,慢慢的ta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父母和ta自己都能够找到很多证据——只要愿意找,总能找到的),也就接受了。

 

持续的催促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认可,在写作业这件事儿上会给ta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因此ta倾向于回避;而回避又会激起父母更大更激烈的反应,孩子的注意力从此主要集中在与父母的关系上,然后ta开始利用这个拖拉,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到此为止,一个“拖拉”的孩子终于培养成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