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不关心:界限——亲子冲突的主要根源

标签:
大包亲子教育 |
分类: 原创分享 |
1、界限是什么?
“界限是一个人的地界,它定义了你是谁,你到哪里为止,而别人又从哪里开始。”
“界限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定位。当我们知道我们要什么与不要什么,我们赞成什么与反对什么,什么是‘我’而什么又不是‘我’,我们是在设立界限。”
“界限大致可分两类:外在的身体或空间界限,以及内在的心理界限。”
以上内容摘自亨利•克劳德(Dr.Henry
Cloud)《界线对谈》这本书,“界限”和“界线”基本上是通用的,非要区分的话,“界限”一般侧重于抽象事物,而“界线”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
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心理界限,所以用了“界限”这个词。
2、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
(1)孩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物,
TA有自己的思想、想法、个性、爱好、习惯、秉性特质等等,家长需要了解、尊重、接纳这个生命,平等的对待TA。
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想过这点,没有这个意识。如,孩子表达TA对某件事的看法,大人经常会说“小孩子知道什么,小孩子懂什么”;买衣服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某个颜色或款式好看,而大人可能会觉得
“孩子哪儿知道什么好看”。
我们不能因为觉得孩子小,就替TA思考、替TA判断——这就是界线不清的表现啦。这么做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替TA做,结果TA最后果然越来越不会照顾自己;担心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律,替孩子安排好学习上的各种大小事宜,最后TA果然越来越不操心自己的学习——自证预言在这里再次出现。
另外一方面,实际上我们根本替代不了孩子,只能是暂时把我们的思考、感知、判断等强加给TA,孩子的在小的时候可能会顺从,但一旦TA稍微长大一些,不管你的感知、判断、思考多么合情合理,TA都会开始反抗。很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甚至还不到青春期就开始“叛逆”的孩子——多半就是界限不清的缘故。这样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反抗是必然的,他们的反抗恰恰反映了他们想更好的成长的渴望,所以我经常半开玩笑的说,如果你的孩子还在反抗,说明TA还有救。
(2)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TA的心灵并非像白纸一样什么都没有、需要大人不断的往上面填充东西,而是像种子一样——还有一种说法叫“精神胚胎”——包含了各种发展的可能,不需大人刻意设计TA的成长路径。
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孩子,先看看TA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基础上顺势引导,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让TA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时,基本上都能够从环境上面找到原因——这一点我已在之前的分享中说过,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参考《对孩子教育来说,心理学理论有个毛用?》、《如何培养一个拖延的孩子》等文章。而绝大多数时候,只要移除成长环境的阻碍,基本上孩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是“合适的环境”呢?我个人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亲子间是否有恰当清晰的界限。
3、怎样保持清晰的界限?
完全划清界限是不可能的,你跟大街上的陌生人界限非常清晰,那是因为你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非要抬杠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请走开,狗带),所以我们听到的“划清界限”一般都是绝交、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共同经历很多事物,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6岁的小孩会得出结论:相对于任何一个他们知道的人,他们与父母共同拥有着更多的特征。当孩子认为自己与别人——通常是父母——共同享有某些独有的特征时,孩子会体验到“替代情感”,比如说,看到父母出丑,孩子会感到难堪和羞耻,看到父母受伤,孩子会觉得难受和心疼。
意识到拥有共同特征,同时也体验到共同情感,当这两个部分都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说一个人认同了另一个人——这就是发展心理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
以我接触到的家长来看,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认同远大于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当过妈妈的应该深有体会,孩子生病了,你可能比孩子难受多了;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或被老师批评,你体会到的复杂情绪一点儿也不比孩子少。
作为父母,当你对孩子有强烈的认同感,恨不得把TA当成一个缩小版的自己,替TA思考、判断、做决定,替TA行动,替TA体验很多属于TA的情感,那孩子出问题的几率就非常大了。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来看一看。
(1)认知上,家长要有“界限”的意识,知道哪些是孩子的事儿、哪些是自己的事儿。这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我现在做的基本上就是认知层面上的事儿,让大家意识到需要去保持亲子之间的界限感。
(2)有了这个认识后,孩子的事儿尽量让TA自己做,不替TA做,不给TA过多的干涉或照顾;让TA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不替TA承担。
行为的结果有两类: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
自然结果是随着孩子的行为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孩子写作业慢那自然会睡的晚、天冷穿的少自然会受冻或冻感冒、早上晚起上学可能就要迟到、不洗袜子就会没袜子穿等等。尽量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个结果,这些结果反过来会促进孩子的改变,让TA下一次或以后表现的更好。注意,千万不要在结果出现的时候一边抱怨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不听你劝告之类的话,另一边又想办法主动替TA承担——这么做的话孩子很难变得“长记性”或“负责任”。
还有一些行为没有明显的自然结果或者其结果不能起到促进孩子改变的作用,如看电视超时的自然后果是什么呢,乱扔玩具的自然后果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可以跟孩子共同商量一个解决办法,制定一个逻辑结果。
逻辑结果的制定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为原则,也就是说出现上述所列六种情况,而自然结果又起不到作用的时候,要跟孩子商定一个逻辑结果。比如,孩子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提醒了孩子几次都无效之后,可以告诉孩子你觉得TA这个行为没有尊重环境,也没有尊重父母(因为需要大人来收拾),跟TA商定好,达到一定次数后就把玩具没收。
当然了,跟孩子商量事情也是有一些技巧的,以后我再专门写篇文章来说明。
(3)情感上,家长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像“你让我很生气”“你太让我伤心了”“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让我着急了”等等这些表达都是界线不清的表现。如果父母经常把他们情绪的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失望、生气、伤心要TA来负责,一方面孩子会对抗父母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会让TA采取同样的模式——即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咦,为毛你说的这些跟你前面描述的接纳孩子的状态比较像呢?对喽,接纳孩子的状态基本上就是在恰当清晰的界限上跟孩子相处时的情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当我们在说接纳孩子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接纳、接纳……怎么哪里都有接纳?!
额,这个……事实只有一个,但它有好多个侧面,我这是试着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
情绪能快速、准确的提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每当出现情绪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们需要反观自身,看看界线是否清晰、对孩子是否足够接纳。
然后,关于如何处理情绪,请参考之前的分享《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情绪?》,当然,咳咳……里面也免不了要提到接纳……
4、小结
把替TA想、替TA做和替TA感受变成陪TA想、陪TA做和陪TA感受,也许这就是恰当而清晰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