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焦虑:分离时孩子总是离不开你吗?

(2015-05-05 09:45:48)
标签:

育儿

心理学

萨提亚

分类: 亲子教育

心理焦虑:分离时孩子总是离不开你吗?

“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


当孩子一岁左右时,可能会出现离不开主要照护者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离焦虑”。有些孩子“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最早8~10个月就会出现。当孩子会爬、活动范围扩大,有时候可能看不到主要照护者时,就会开始有这种情形。


导致“分离焦虑”的原因


一岁的孩子身体发展动作与能力越来越进步,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会四处探索,但是孩子的心智发展却还不成熟,随着依附关系的建立,孩子会很黏主要照护者,当大人一离去,孩子不知道大人还会不会再回来,很容易产生“我是不是被抛弃了”的疑问,因此会感到惊慌失措。

除了年龄与发展的阶段之外,当妈咪再生弟弟妹妹时,因为妈咪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新生儿身上,孩子也可能会有“分离焦虑”的倾向;另如刚上幼儿园或到新环境,孩子也会开始焦躁。

这种状况通常会持续多久


通常等到孩子满3岁以后,随着心智年龄越来越成熟、社会化的历程与逐渐习惯与主要照护者分离,孩子就慢慢不再会有“分离焦虑”的问题了,所以“分离焦虑”只是一个过渡期的行为表现,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孩子所黏的对象,不一定是妈咪


基本上,孩子所黏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护者。如果妈咪并非家庭主妇,那么孩子所黏的对象则不一定会是妈咪。


夜晚时容易哭闹不休

 

处于“分离焦虑”时期的孩子,白天时会黏着主要照护者不放;夜晚睡觉时,突然醒来时若看不到主要照护者,孩子容易夜啼难眠。当大人半夜被孩子的哭闹声惊醒,检查既不是尿布湿了、肚子饿了,也不是穿太多、太少或生病不舒服,通常都是因为与大人分离不安所致。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成长过程


尽管孩子紧黏着大人不放,会让大人受不了,不过张玺医师表示,“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成长阶段,是因为孩子相当信赖大人的缘故,表示亲子互信与依附关系建立得很好,两人之间密不可分。这只是成长的过渡阶段,大人不用想“该如何使孩子不要太黏人”,除非孩子太黏的问题持续到5、6岁以上,甚至已成为一种生活障碍时,才需要求助于医师或治疗师。


孩子“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


当孩子焦躁不安、不想离开大人时,通常会以大哭大闹来表示,有些孩子则是会紧抱着大人的大腿,不让其离去,或是追着大人跑。程度较严重的孩子,甚至连大人上厕所也要跟,醒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想看到主要照护者。


并非所有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的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的孩子在一岁时,或多或少都有“分离焦虑”的倾向,不过并非所有孩子都会历经此阶段,有些孩子不太黏主要照护者,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有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通常与孩子的个性有关,大人也不用灰心,认为孩子一定是不信任自己,才不黏自己。


若没有特定的主要照护者,孩子通常比较不黏人


有些孩子因为双方家长都需要工作,如果没有请保姆照护孩子,而是将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祖父母等人轮流照护的话,由于没有特定的主要照护者,孩子通常也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比较不黏大人。只要孩子的粗动作、精细动作等发展皆正常,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这种照护模式会不会对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离不开我,那我就不要离开他吧!”


许多妈咪会因为孩子很黏自己,动辄哭闹不休,而消极地放弃既定的计划,例如:“孩子很黏我,那我就不要出门了”或是“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那就让他自己做主吧!”其实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大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分离焦虑”与哭闹行为,就改变原有的计划。正常的依附关系为“当必须离开孩子时,仍然要离开”,否则将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历程。即使孩子刚开始时会因主要照护者不在而很焦虑,不过时间久了,孩子也会逐渐适应了。

如何改善“分离焦虑”的情形


1.当家长要离开时(例如将孩子送到保姆家),要告诉孩子,自己几点会去接他,并要说到做到;如果不确定时间,可以说“妈咪晚一点就会来接你,你要乖乖听话喔!”别什么都不说就离孩子而去,孩子会很惶恐。


2.让孩子逐步适应与主要照护者分离。例如刚到保姆家时,一开始都要陪伴着他。几天以后,等到孩子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玩得不亦乐乎时,家长再跟孩子说Bye Bye。当孩子开始了社交生活与对新环境产生信赖感时,孩子反而可能会主动跟家长说Bye Bye。


3.家长可以在孩子身后陪伴他,看他玩耍。当孩子回头确定家长还在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弟弟你看,前面那是什么呀?是不是一只兔兔呀?”


4.等到孩子比较适应了,真的要离开时,家长一定要当机立断立刻就走,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犹豫不决,甚至回去抱孩子,不离开了。离开之后,除非完成既定的行程,不然不要立即折返(当孩子有其它合适大人照护时)。


5.有些孩子连家长上厕所都会哭,想要一起进厕所,这时候家长不妨隔着门和孩子讲讲话,使孩子听得到家长的声音,稍微安抚他。


6.晚上睡觉时,如果孩子会因为与家长分离而哭闹不休(已确认过并非肚子饿了或尿布湿了等原因),家长可以将孩子抱在胸前,让孩子聆听家长的心跳声。听到家长的心跳声往往会令孩子感到很安心,等孩子睡着后,再将他轻轻放回婴儿床上即可。


7.应寻求其它照护者的支持。例如妈咪要出门,孩子哭闹不肯让她走时,爸爸应过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方“我变魔术给你看,好不好?”孩子大多充满好奇心、专注力不佳、记忆力也很短暂,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一件难事。


8.当孩子因黏妈咪而哭闹时,爸爸千万不可以斥责妈咪:“你是怎么教孩子的啊?”应同心协力安抚孩子。


不能因为“分离焦虑”而处罚孩子


“孩子好黏人,烦死了!可以略施小惩吗?”张玺医师指出,不能因为孩子的分离焦虑而处罚他,因为这样做会破坏既有的亲子互信关系,也会使孩子不安的感觉无法获得释放。建议家长应该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好言相劝,让孩子知道爸比妈咪不会遗弃他。可以告诉孩子“你想哭泣没有关系,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


男宝宝或女宝宝,出现“分离焦虑”的比例都一样

 

性别不会影响孩子有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女宝宝也不会比男宝宝更黏爸比妈咪。


喝母乳的孩子,可能会更黏妈咪

 

喝母奶的孩子通常会更黏妈咪,尤其是亲喂的人,因为亲喂母乳会使亲子之间的依附关系建立得更加稳固,而且也因为母乳较易消化,孩子容易肚子饿了想喝奶。


“分离焦虑”与遗传无关

 

“我小时候很黏妈咪,那我的小孩会不会也很黏我?”其实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分离焦虑”与遗传有关,应该是与孩子的天生气质、后天家长的对待方式与个性养成有关。


应给予孩子更充分的时间


即使我们知道“不要因为孩子处于分离焦虑的时期,而处罚或责骂孩子”,不过有时候赶时间,仍不免会责骂孩子。妈咪上班快迟到了,若孩子哭闹不放手,一旦斥责他,孩子可能会抓得更紧,因为他会认为“这下子真的要被丢掉了”。因此也可以透过预留更充裕的时间给孩子,充分与孩子沟通,让孩子逐渐适应与习惯改变的相处模式。


“分离焦虑”时,究竟要顺着孩子?还是不要顺着孩子?


许多家长都有“究竟要不要顺着孩子”的困扰,张玺医师指出,家长要“接纳”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应调整成包容与接纳的心态,不要因为“分离焦虑”而对孩子动怒,只要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假以时日,孩子的心理发展也会追上生理发展而逐渐成熟,建议家长耐心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过渡期阶段。

 

【2015年家和公开课导航】

2015年,家和为大家提供丰富的心灵盛宴:

 

1.林文采《萨提亚模式关系成长工作坊》

一阶:《卓越父母~亲子关系工作坊》

二阶:《遇见自己~个人成长关系工作坊》

导师:林文采(马来西亚)

时间:一阶 2015年4月17--19

二阶 2015年6月24--28

地点:中国·西安
~~~~~~~~~~
2、《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专业课》(Level1)(三阶共15天)
导师:珊迪·瓦诺克(美国)
时间:一阶 2015年4月22-26

二阶 2015年8月26-30
三阶 2015年10月21-25
地点:中国·西安

~~~~~~~~~~~

3.《觉舞之旅工作坊》

一阶:《遇见自己~觉舞工作坊》

二阶:《深度疗愈~觉舞工作坊》

三阶:《连接生命能量~觉舞工作坊》

导师:杨耘 段瑞彬

时间:一阶 2015年5月22--24

二阶 2015年7月中旬

三阶 2015年9月中旬

地点:中国·西安

~~~~~~~~~~~~
4、《萨提亚个人成长营》
导师:张娟
时间:2015年3月14日(全年循环开班)
地点:中国·西安
~~~~~~~~~~~

5.《Be Happy亲子成长一起来----心智成长特训营》

导师:王剑飞

时间:2015年7月25--31

地点:中国·西安

~~~~~~~~~~~
6.《与自己相遇:萨提亚模式深度自我探索小组》
导师:唐冬梅
(全年循环开班)
地点:中国·西安

~~~~~~~~~~~

咨询电话:18092304295 13859954200

祝福喜悦!http://mmbiz.qpic.cn/mmbiz/jfGjnMvpwhLaKwia6Q2LqTRnjVJ93vIU4tCicOx1ERicEPAEWTMQlibG7M2reKd5MYGFJeicwce8akKk7SSbUczdy2Q/0?wxfrom=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