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咨询10种误解

标签:
健康育儿萨提亚 |
分类: 心理学之窗 |
一、我的心理没问题,没到什么严重地步,心理咨询和我无关。
【分析】的确,咨询现在在我国还很不普及,很多人认为这方面的咨询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徐静蕾也声称过自己有情绪问题,但不需要心理老师的咨询。当人类面对外界压力时,往往需要动用精神力量来支撑和抗争,但是往往精神世界会陷入危机,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其实就像都有过患“感冒”的经历一样,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有过愤怒、郁闷、焦虑、烦躁、躲避、恐惧、厌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适应新环境等体验吧?往往自己认为是小毛病的地方,很可能便存在着心理问题。
二、如果去接受心理咨询的话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健康人了。
【分析】首先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而轻度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心理困惑等几乎人人都有,完全不算“不正常”。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休息、锻炼和保健。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就如同教练和保健师,是人们心灵保健的指导者。其次,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老师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相反,却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治疗更好地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寻求心理帮助并非有些人理解的所谓“有病”,而是一个人的心理天空暂时被阴蔽,而要求从这种阴蔽状态里走向晴天。
三、去心理治疗要讲出隐私,感觉不安全,也不好意思。
【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咨询师的确会面对来访者的某些隐私,但是专业咨询师在咨询时不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而是从来访者角度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给出咨询和建议。专业咨询严禁泄露病人姓名、病史及相关信息,因为咨询师有义务替咨询者保密,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并且严禁与咨询者之间有咨询业务之外的私人关系。
http://mmbiz.qpic.cn/mmbiz/jfGjnMvpwhKic7fIks1jAtsPRC6yYGh6oB98DeqfEEWJotXuz5EZlqiau4KsFibeOj60GBKcKicsD6REct0ibeUx6tQ/0" TITLE="关于心理咨询10种误解
四、心理师一定要有叫得响的头衔或者年纪大一些的才好。
【分析】李子勋说过:“不要迷信专家,心理方面没有什么专家!”这确实反映出心理行业与一般行业的某些区别。有教授、博士的头衔也未必说明他一定擅长,那只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术上有造就。心理治疗除了专业学识,同样需要实践经验,专搞学术研究的教授或者担任行政职务的心理学理事、委员等,不见得能为咨询者提供最有针对性的、最有效的心理服务,因为他们往往忙于教学研究和事务工作,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做个案,也未必有相应的咨询经验。
五、咨询就是聊聊天,发泄一下,开导一番,寻求安慰罢了,不算治疗。
【分析】心理治疗当然也有宣泄、开导、安慰的作用,但是上面这种观点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专门治疗的,否定了咨询的专业性。心理治疗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学科流派,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六、我自己也可以看心理学书籍,学一点心理知识,就可以自我解决问题了。
【分析】遇到心理问题,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对于认识自己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作用,自我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其效果是比较小的。首先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来讲,专业心理咨询师都接受过专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至少熟知几门心理学流派,熟练掌握两种以上专门的心理疗法,具备专业的识别测试和问答技术,这些都是一般非专业人士难以达到的。
七、有心理问题还是去看专门的医院精神卫生科最有效,好像那里更专业一点。
【分析】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咨询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而精神科主要面向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酒药依赖等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和某些较重的神经症及人格障碍患者,精神科医生一般采用医疗和用药手段,将症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常见的包括电休克疗法、厌恶疗法,以及各种药物治疗。
http://mmbiz.qpic.cn/mmbiz/jfGjnMvpwhKic7fIks1jAtsPRC6yYGh6opufDzUIyukZMScXwGapkhMw5rLGZXuud2LepemmsfSS49icEDcktNuQ/0" TITLE="关于心理咨询10种误解
八、去做一次心理咨询,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
【分析】许多人对心理师抱着魔术师一般的想法,认为咨询一次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次咨询之后如释重负,其实,这种感觉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当回到现实世界很可能又重头开始。心理咨询很难立竿见影,咨询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澄清、来访者的再发展等。这就决定了咨询和治疗很少一次就完全见效。咨询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事情比比皆是,因为心灵的成长、个性的完善是需要时间的。
九、那个心理师好像没找到什么解决我问题的好方法。
【分析】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抱怨。但是要注意到,除了一些咨询师的确缺乏专业技能之外,还有很多情况并非咨询不起作用。首先,目前无论哪个心理学流派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技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问题八的分析中所说的,很多情况下要用较长的时间、多次的强化才能见效。其次,不同咨询方法对不同来访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某些方法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作用有限,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咨询,改换方法或者转介。最后,咨询者一定要敞开心扉与心理师交流,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者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来访者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并且投入到咨询中来,就可以推动咨询的进程,就像水涨船高。
十、咨询师应该能够帮我解决一切问题。
【分析】咨询也不是万能的,首先要求咨询的内容必须是心理方面的,其他方面则不在咨询的范围,心理治疗不该被神格化。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它的核心是“助人自助,自我成长”。咨询师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帮助求助者领悟到内心存在的冲突,矫正错误的认知,做出新的有效的行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完善人格的目的。
整个过程,始终是求助者主动。咨询师只起一种协助、指导的作用,不会主观地指示求助者一定要怎样做或一定不能怎样做。咨询不是要替人决策,而是要帮人决策。那种把心理方面的医生当做“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认为咨询师有能耐把它们一一替自己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内省、努力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那些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治疗以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此外,每个咨询师比较擅长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常见的情况是对某些领域更加得心应手。
【家和近期课程】
萨提亚成长营 导师张娟 10月18日开课,隔周全天,周末,共六次
帮助我,帮助青春期的孩子--行为矫正父母成长工作工作坊导师王剑飞
11.14—11.16(共三天)
觉舞之旅导师杨耘、段瑞彬 12.4—12.6(共三天)
详情咨询:029-87650405 155968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