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第一城---溪塘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部。谭大初明嘉靖43年撰《溪塘水东陈氏地舆记》载:“雄城东七十里,古志名莲溪。初置雄州,经之营之,度地居民,则
于溪塘是卜,此古营建处也。学宫神庙设其制,衙署城池定其规,至今基址犹不朽焉。”南汉刘龑立国称帝,唐乾亨4年
(920年)割韶州浈昌县置雄州,浈昌“粤海咽喉,京华屏障。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枕楚跨粤,
为南北咽喉”。建县城离70里的溪塘。出于三大考虑:一则此地形势壮雄,《舆地记》载:“舆图宽广,一望平原,两旁夹
道,中通大河,以河为界则名水东。居是地者,前面有山,屋后是河,其水左环右抱,旋绕而流,舟之往来,上至乌迳,下
抵雄城,幅员四通八达,商贾行人可以远近交集,路通江西、湖广、福建三省。地势坦荡,恍似排形,上有仙塔以镇之,下
有石堆以挽之,前有文峰山以朝之,后有腰带河以护之。左右山岭秀丽,相其龙势,南至北江仍转身向南,名为翻结身穴,
所以一乡之屋皆南向以顺龙势,上下比屋烟火相连。”石牛载宝、护溪禅院、蛾眉山邑、观音胜境、仙塔镇江、赤沙含璞、
砅冲川会、文峰挺秀为溪塘八景。再则刘龑早有觊觎赣南、闽南意图,把雄州城建在靠近赣、闽的溪塘,便于向赣南、闽南
扩展领土,完善雄州建置的意图。三则刘深明浈昌战略地位,雄踞南汉边陲,举足轻重,取名雄州。刘自造“龑”字,改名
刘龑,意谓飞龙在天。雄州取意“雄踞边陲,护国安邦”。设英州,与雄州合意为“英雄”。离溪塘20余里的乌迳,与赣信
丰相邻,有古道通赣南、闽南,南汉曾设重兵驻守。乌迳《七星树下叶氏都督公裔谱牒》载:唐末,崖州都督叶濬,年老仕
归,至雄闻黄巢之乱,遂卜居乌迳七星树下,湾生三子,季子叶雨时事南汉,被任为千夫长,屯兵乌迳,在白石岗要隘作战
阵亡,郭崇岳奏请朝廷,敕封为都统。南汉初,赣南为江西名将谭全播所据,刘龑不敢轻举妄动,乃先图闽南。《十国春秋·南汉本纪》载:“乾亨六年夏四月,帝用术者言,出巡避
灾,如梅口镇,闽将王延美将兵袭之,会侦者以告,帝宵遁得免。……乾亨八年夏四月,帝自将兵侵闽,屯汀漳境上,为闽人所击,败归。”可知南汉初置雄州城于溪塘,是深谋远虑的结果。据村中老人回忆,古州城原有7座城门,村有些故址名与
南雄州城类同,如五里山-观音山-衙门-城隍庙-金水桥-龙勾巷-三元庵-黄泥巷-大辕门等等。古溪塘附近村落现仍有地名可考者,如朱古塘、李屋排、聂岭排、梅村院等。宋末,广南东
路安抚使陈福基致仕后,不愿事元,自珠玑巷迁居溪塘,子孙繁衍,全村遂为陈氏一族聚居,其分支迁徙于乌迳、新龙、江口、满湖塘、祗芫、仙水塘等处。现有200多户,1400多人,村内屋宇栉比,巷道纵横,马头墙高昂不骜,大小宗祠数栋,阵列如棋。各类题匾颇丰,有“溪澜毓秀”、“积德有余”、“溪江华第”、“紫微江秀”、“凤展九苞”等石匾,不一而足。繁多的红砂岩窗雕点缀在浸透岁月风霜的墙体上:钱形、棱形、变体喜字形(二处)、棱花、如意组合图、变体寿纹窗……木雕也不示弱:雕盛开仙花挑手牛轭形钱饰龙头横梁、镂花门簪及内侧雕仙草图、隔板网纹雕等。红砂岩雕兽头抱鼓石威风不减当初;“乾隆拾壹年丙寅岁恩进士陈国绍立”进士石牌坊更是令的赞叹。新大厅石柱刻二联:“第宅面南山,秀兮峰峦,时吐祥云笼画栋;枣园绕北水,清兮涟漪,日呈瑞气霭华堂。”;“承先志以崇谟,肯构肯堂,创千百年基业;裕后贤而鼎建,善继善述,垂亿载隆昌。”常德堂内石碑刻“陈公福主公堂疏”,“雍正十二年冬吉日立”等,读来令人震耳欲聋。距离村500M塔子下有岩石,色浅赭,质优良,可雕刻,称为“溪塘石”,建筑多用此石料,作石柱、石门框、石窗、石匾,雕以花草人物图案,甚精细。村民常取石用以制作石磨、磨刀石、石凳等,或用或出售。南雄现存古代石狮以及珠玑古巷石塔,可能均取料于溪塘石。逾千年的沧海桑田,溪塘村仍为南雄市较大村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