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生散文:那棵白杨树
(2022-05-17 17:26:43)
标签:
365 |
卢永生散文:那棵白杨树
老路两旁是年代久远的房子,墙面斑驳,分布着各类小食店、面包店、服装店、杂货店。夏日的阳光透过白杨树之间的空隙洒落在我身上,斑驳而复杂。那些和老路有关的往事穿过时空,一一扑面而来。白
杨
树绿色点亮在苍茫的山间原野,仿佛一位位忠诚的卫士,坚守着自己防沙固土的重任,痴情于自己的固守,以倔强的姿势,与恶劣的环境做着抗争。
小时候,如果能在跟大人去赶集的时候吃上一次面,回来就可以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个星期。
每逢赶集的日子,小小的我总是跟着爷爷走路到老街上卖山果。
从我们家到县城有九里多路,我们早早就要出发了。爷爷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爷孙俩走了差不多二个小时才走到了县城。白杨树,一种平凡的植物;杨树,一种神奇的生灵。有人在我家对面这里几棵杨树。大家都盼望着他们长大。他们果然不负众望,一个月的功夫,就全伸出了绿绿的小枝丫。
爷爷把山果摆在靠近菜市场口的路边,等着人来买。运气好的时候,不到二个小时就卖光了;运气不好的时候,等到天黑了都没有卖完。白杨树是故乡极普通的树,小河畔、道路旁、田间屋后随处可见,远远望去,蔚然成林。有人风趣地说:“家乡的杨树林是湿地植物园,天然氧吧!”
故乡的白杨树笔直且伟岸,属杨柳科植物,落叶乔木。白杨树抗干旱又耐洪涝,即便是贫瘠的土地,也能随遇而安,给家乡带来勃勃生机。
不管山果有没有卖完,爷爷总会带着我来到街口有名的店里。面条一毛五
分钱,爷爷总是豪气地叫上两碗,小小的我只顾狼吞虎咽、埋头苦吃。爷爷总是不动筷子,他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吃。
吃过面,我和爷爷还得再走二个小时的路回家,可是我觉得一点都不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因为我想快点回到家,好向同学炫耀今天我又吃上了县城闻名的面条呢!
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九岁之前的我从来没有吃过面条,更不知道面条是什么滋味。是跟着爷爷走路到老街上卖山果后,才吃了面条。新年伊始,冰雪消融,大地回暖。春姑娘身披彩色锦裳,娉娉婷婷下凡来,所到之处:各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潺潺流水唱起欢乐的歌;尖尖小草偷偷钻出地面,贪婪享受着明媚的阳光;白杨树也吐出鹅黄的新芽。瞧,河岸上杨树正舒展着新枝,水面倒映着美丽的影子。万绿丛中,片片杨叶如蝴蝶歇落枝头,翩翩欲飞,煞是好看。
此后几年,我上学的时候还是会骑车路过那间面条店,面条店里还是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而我,再也没有放慢骑车的速度,因为我要争分夺秒地学习。
那时候乡下没有车站,高高的树是地标,成了客车的上落车站点。在县城上高中的三年里,每个星期五的傍晚,瘦小的父亲总是在高高的白杨树下等着我。那时的我晕车厉害,往往客车刚一停稳,我就迫不及待、跌跌撞撞地从车上跑下来,冲向白杨树,然后蹲在白杨树下哇哇哇地好一顿呕吐,严重的时候连黄黄的胆汁都吐了出来。这时候,父亲总是蹲在我后面心疼地给我拍背,等我吐完了再递给我一瓶他专门带来的热开水。我缓过来了,天也快黑了,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父子俩披着暮色赶回我们乡下九里外的家。
读高中时,我每周的生活费只有几元钱,正在长身体阶段,学校里的饭菜又没有什么油水,我每天都觉得饿。母亲很心疼,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就去卖山果。希望的田野上,散布着劳作的村民,他们头戴草帽,顶着烈日,挥洒着汗水。渴了累了,到地头休息片刻,茂盛的杨树下,凉风习习,如坐春风。有人形象地说:“家乡的杨树是天然空调,省电又省钱!”
距离白杨树边的供销社杂货店,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经常光顾的地方。当时我在另外一个离家有五十多公里的公社上班,每次休息回家,我在白杨树那里下了车,都会直奔供销社杂货店。我一样一样地买好,然后背着一大包东西心满意足地回家。冬天了,大地苍茫而旷远。田野上远近横着几带萧索的村庄,凛烈的寒风东冲西撞,棵棵白杨树光秃秃地站在那里,等待三九严寒的来袭。
记得一天夜里,我从梦里惊醒:气温骤然下降,外面“沙沙沙”作响,窗口玻璃上满是冰花,室内格外明亮,想必是下雪了。清晨,急忙推开房门,嗬!雪停了。千里江山,白雪皑皑,万千棵杨树如玉树琼枝映入眼帘。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满树雪挂珠烁晶莹,近看“枝条冰清玉洁”,远望“千树万树梨花”,童话般的美景,引得行人驻足观赏,留连忘返。
时光荏苒,当年的面条店早已不见踪影,供销社杂货店也被一间大型超市所取代,那棵高高的白杨树还在。常常出现在我梦中。
作者简介 卢永生职业传媒人43年,实名卢永生,昵称擦肩而过和冷雨永生。原创诗<你的囗红太渴>(外一首)入《中国诗歌年选2019》初选篇目在全国公示.读过书主编广播电视节目办过报纸,当过网络写手;新浪博客写手、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励志语: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1980年7月房县一中文科毕业,处女诗《我们这人》发表于1987年第3期《东风.>>杂志,从小爱写作,路走得坎坷,但梦还在,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糸毕业,1985年7月进修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系,1997年9月入北京广播学院深造。代表作《抗婚的少女,你在哪里?》在全国引起轰动。湖北房县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湖北房县城关镇武当路61号》卢永生邮编442100
前一篇:卢永生散文:等一朵花开
后一篇:卢永生散文:与山杏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