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采风(三)
一个悠远而生动的民族—锅圈苗的少女纯情
我们走进的第二个苗寨,是安顺县新场乡长树村高坡组。
这里的苗族被称为“锅圈苗”。
“锅圈苗”的显著特征也是帽子。圆圆的帽子像锅圈,所以称为锅圈苗。
P1
圆圆的帽子

P2 锅圈苗妇女的头饰与服饰
喝了拦路酒,我们来到了村头一个小广场。
广场里聚集了男女老少,洋溢着欢歌笑语,
苗族老乡用他们特色的芦笙舞欢迎我们的到来。
P3
妇女和儿童

因为内急,晓辉老师和二位团友被一苗家妇女热情引进了自家门,
好一会儿仍不见她们归来,
我想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好题材,因而也跟着她们走进了这个苗家。
一踏进门,我眼前就一亮,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亭亭玉立在眼前。
P4 如花的笑容

少女双眸纯情似水,晶莹闪亮如小溪溅起的浪花。
一头飘逸的黑发宛如锦带,如飘如拂倾泻在腰间。
P5

少女那圆圆的脸庞,面如桃花,质朴又清纯。
身着的服装,多彩而不浓艳,手持着锅圈帽,端庄又大方。
P6
P7
纯情少女犹如一幅美丽的画
P8 清纯无敌

P9
P10

能拍到这位苗族少女,纯属当天一个意外的大收获。
拍完了少女,回到小广场,那里的活动还在进行着。
P11 芦笙杂技—身手不凡

苗领的豪迈几度增减,米酒
芦笙舞欢乐的步伐
清脆的铜鼓呐喊着,遥望历史
每个人只关心土地里开春的梦
山与水高扬秋天的旗帜
旷野,稻田响起风铃
一片桃花园,静谧,温和
我们把刀光剑影埋葬在古老坟场
苗歌里唱的映山红
渲染着这里的每一座高山
—苗族诗人
谷南
P12
“老鹰捉小鸡”

P13
回眸的女孩

P14
吃东西的女孩

P15
“红星照我去战斗”

P16
红脸蛋儿男孩

P17
“生活的依靠”

P16
母子对话

P17
传统的手工编织

P18
“编织历史”

P19 “编织色彩”

P20 “编织生活”

P21 古老的纺车

P22
古老的画技

P23
女人、孩子和狗

从第一天走进苗寨接触苗族,我就被这个古老、生动民族美丽繁多的服饰所深深吸引。(以下内容部分来自网络)
苦难深重的苗族在纵跨数千年历史的大迁徙中,形成了如今分布在黔、湘、滇、川、桂及海外与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的格局。值得称赞的是,苗族同胞在吸纳他民族先进、优秀文化的同时,始終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遗憾的是,由于频繁地迁徙,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苗族沒有可供通读的文字,形成了这个民族的宗教、文化、艺术与情感表达方式有别于其他民族。
在具有众多分支的苗族的服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服饰的色彩、式样、花纹种类繁多,每个分支都有其独特性,但苗族的服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离不开刺绣。苗绣作为苗族人的一种文化载体被苗族世代沿袭下来,形成了独特的苗族刺绣文化。
苗族妇女用自己指挥灵巧的双手,把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与情感等,刺绣在各种不同的服饰上,子子孙孙就通过刺绣传承祖先遗留下來的历史文化及刺绣技艺。可以說,苗族刺绣当属最丰富、最原始、最富內涵、最能再现苗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情感及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型载体。
“哪怕迁徙的脚步走的再远,离开祖居地的时间再久,苗族的子子孙孙都可通过这种神秘而具有独创性的方式接受有关本民族历史的信息。”
刺绣创作的主题是非常深刻而丰富的。苗族人自古对色彩就有着强烈追求,最初的“好”色是为了追求像“锦鸡”一样的耀眼漂亮、能吸引异性。随着日积月累,苗族妇女形成了一套连她们自己也没意识到的用色理论。苗族刺绣在用色上没有高贵贫贱之分,不会固定某一色彩作为某个阶层或某些人使用,只是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场合穿戴不同色彩的服饰,另外是地域不同偏重的色彩不同。
苗族妇女作为刺绣的创造者和制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感悟、美好的愿望及母性情感全倾注在刺绣创作之中。一幅幅绣片饱含苗族妇女丰富的想象力、深隧的思想内涵、朴实的感情色彩、高超的创造力和娴熟的刺绣技巧。
美丽的苗绣,即演绎了天地万物,又记录了历史和生活,从中,可完全解读出苗族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因此,苗族服饰被世人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久石让
少女のままで
加载中,请稍候......